4月29日下午,山西青年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山西青年报中华优秀文化青年讲师团讲师吴佳应邀为我院第二期完满教育学生骨干培训班全体同学作了题为《借老祖宗智慧 渐入人生佳境》的专题讲座,全体学生骨干班的成员们共聚图书馆小礼堂,领略传统文化的盛宴。院团委负责人、完满教育办公室主任谢承红主持讲座。
整场讲座中,吴老师用幽默的言语,巧妙的将古今典故与案例相结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讲解。温文尔雅的吴老师首先对“孝”字进行了解析,她讲道:“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你看这个“孝”字的组成,上头是个“老”,下边是个“子”,看到这个“孝”字就想到老与子是一体,为人子女,永远背负着父母,前无始,后无终,一辈还有一辈,辈辈承传。因此老要教子,子要养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们为人子女,要能够善体父母一生的辛劳,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自然就能升起对父母的那份恭敬孝顺心来。”
前行在路上 心中要有大爱
面对众多学生骨干,吴老师逆行发问,借由央视曾经火爆一时的简单粗暴采访问句“今天你幸福吗?”转而为“你现在有何痛苦?”,对在场学生进行采访。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普遍痛苦为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在生活的浮躁心理。面对大家的普遍状态,吴老师给出了一句话:“无根则浮”,大学生的迷茫来源于内心的浮躁。正如《弟子规》中所说,何为根?“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信用;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吴老师提到,人之本性为“孝”,孝是天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最基本的表现。人们常说要做个有道德的人,面对何为道?何为德?往往是哑口无言。吴老师巧妙的借用生活中有趣的案例,向大家讲到:“道是自然,是不可抗力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德便是人的一切真善美。”道德要求我们要明白“身教胜于言教”,从自身出发,无论作为老师,学生干部,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忘本性。
“修身,治国,平天下”从自我修养开始做起。心中要有大爱,懂得人人皆须爱,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的君子表现。
百善孝为先 安父母之心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入则孝”是《弟子规》的开篇第一章,讲述的是孝敬之道。如何去行孝?吴老师将“孝”字解释为三层释义,层层递进,寓为行孝的三个层次。
“养父母之身”为一孝,在生活当中对父母要恭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父母,不是拿很丰厚的物质来供养父母,而是应该对父母有恭敬心。所以,对父母的孝最重要的是敬。当真正懂得了恭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时,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恭敬,其人生道路也会非常地广阔。“安父母之心”为二孝,让父母安心、舒心、放心便是最大的孝顺,懂得去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弟子规》中解释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要让父母忧心。“扬父母之志”为三孝,为人父母都盼望孩子能有出息,“立身行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吴老师借用司马迁为父完成遗志之典故,告诫大家,要懂得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吴老师借由自身经历,告诉大家,其实幸福很简单,对于全天下的父母而言,幸福就是能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羽翼渐丰,做着感恩关怀父母的事情。
见贤思齐 谨言向善
最后,吴老师给在场学生干部提出了为人处世的建议。学会用平常心去看问题,在点滴小事中学习,从自我做起。作为学院学生骨干,更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建设,起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院完满教育理念下,学生骨干要不断突破,学会创新,但是要牢记,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一切真善美”的基础之上。
这是一次思想的撞击,相信骨干班全体学员,在这场思想盛宴中,懂得了行孝之道,为人之根。作为炎黄子孙,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继承者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个人,为社会,为伟大的祖国母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佳老师

同学们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