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疯狂的电影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恶毒的语言,极端的恐吓,践踏人性的教学引发了许多人的争议。在弗莱彻与内曼相视一笑结束后,许多人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这部看似励志的电影其中畸形的成功学是否值得鼓励?教育和成功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天才都是逼出来的吗?为了成功需要牺牲一切吗?
抛开不休的争议回到影片中,我们从细节中挖掘,去找寻制片人的所要表达的意图。
不断穿插的现实图景与对比
从世俗的角度看,会出现生活中的一幕幕以及发现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内曼的人生引路人父亲与老师,不同于我们的社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观念扎根于我们心中,甚至老师有时比父亲更加让我们敬佩,传统观念两个人是一体的,但影片中一个是严师,一个是慈父,一个依靠疯狂的咒骂,一个依靠中庸的教导。
在影片中父亲事事表现出中庸,儿子那偏执的性格很多情况不被理解,但在弗莱彻的出现后,内曼将这份执着逐渐的表现,直至最后,内曼被算计后仍然返回,表明了他内心对弗莱彻的认同,内曼在生活中表现出腼腆寡言少语,在事业的追求上如弗莱彻般苛刻要求,这正是生活中中薪阶层的体现。
将现实生存环境的刻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的饭桌上,因为弟弟不如哥哥现在的成绩—校级橄榄球队mvp而收到奚落冷漠独自离开,我们都明白在训练 训练不停的训练后会成为林肯中心首席,多少人会坚持下来,现实中估计绝大多数的人会如哥哥一样去打球,以一些短暂的成绩的到世人的夸奖,在电影中打球借用了一种比喻,将两兄弟对立,以在饭桌上的表现来说出两种成功观。在最初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在追逐的过程中有的会如内曼的父亲逐渐趋于中庸保守与世俗,慢慢的发现已经不再是那个怀揣梦想的我们。
当现实遇偏执
有一个人引起了所有人的议论,他就是弗莱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他对自己的无比苛刻,对事业无比的认真,没有任何同情,没有容忍,甚至不给他人辩解的余地,作为一个老师他也许是失败的,但作为内心的自己他是成功的。影片的落笔不是以老师为侧重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理想与追求的投影。社会中的混乱与浮躁的气息正如内曼当初在拿骚乐队那毫无生气的人群一样。他会在内曼成长的时候带一丝满意的微笑,正如中国老禅师为了弟子的明悟而各种的点化,不少细节中有他为内曼设下的圈套,他的方式值得争议但他要成为天才培养老师的想法从未放弃过
在内曼身上我们见证了成长,为了摆脱庸俗成为不凡,内曼几乎付出了美好时光的全部代价,不交朋友,放下爱情,影片里好多处给内曼的特写,被汗水浸透的头发和衣服,咬牙拼命的面孔,快到不能快的鼓点,这些想要把生命精力全部榨干的狠劲让人心惊,感受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认真去相信理想。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直译为鞭笞,是梦想对向往未来的鞭笞,正如那位魔鬼老师那句"下一位查理帕克永远不会灰心",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敲打出最动人的音符,我们应不止关注表层的粗口,同时更因从优秀影片中找到我们生活的启示与吸收促进向前的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