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4:00,一场以“益”随心动·别样的完满Colour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全校公开课在巨幕影厅顺利举行。本次公开课由食品与环境学院的杨欣老师主讲,她以自己三年多的志愿服务经历为线索,为在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心灵之旅。




从零启航:别样的志愿之旅
以热爱为舟,执着为帆,从零开始,邂逅完满。杨欣老师站在演讲台上,细数着那些珍贵的“第一次”:第一次主持班会、第一次肩负起志愿工作的重任……每一次的尝试与挑战,都是她对完满教育理念的执着追求,也是对学生们无微不至关怀的深情流露。在这条充满爱与奉献的道路上,杨欣老师不仅学会了如何去爱,更在爱的实践中,深刻领悟了倾听的温柔、陪伴的力量以及理解的深度。每一次的付出,对她而言,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升华。她常常说,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动,更是一种爱心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净化。




在杨欣老师的邀请下,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温情时刻,现场气氛热烈。齐婉如同学描述了自己在敬老院与李奶奶之间那段跨越年龄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人的关爱与敬意;范栩睿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家乡当志愿者时的难忘经历,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让人动容;连江玥同学则讲述了自己三下乡实践与孩子们那段的珍贵时光,那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志愿服务的决心。


每一个故事,都是同学们对志愿服务热爱与执着的见证,充满了爱与感动。听完同学们的分享,杨欣老师从身旁拿出了几样特别物品——垃圾转盘和一盒画笔。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是杨欣老师和志愿者们在每一次志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见证了大家的付出与努力,也记录了她与志愿服务之间不解的情缘。每当提起这些物品,杨欣老师的眼中都会闪烁着光芒,那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志愿工作的无限憧憬。




绘梦白燕:童心逐未来
还记得那次前往白燕小学的温馨场景……同学们在台上的演绎,带我们重回那爱与温暖的午后。在这场充满创意与色彩的课堂上,故事的原型——志愿者牛赫,收到了她成为志愿者以来最特别而珍贵的礼物。她穿梭课桌间,耐心指导孩子们绘画。孩子们沉浸创作,当这堂课快要结束时,腼腆的心怡悄悄拉住牛赫衣角,递上精致书签,内夹小纸条:“小牛姐姐,送给你。”牛赫接过书签,眼眶湿润,被心怡的纯真情感打动。书签虽小,却满载感激与敬爱,成为两人纯真情感的见证,也是志愿服务的美好回馈。


这场演绎不禁让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情景剧背后,是志愿者们的付出与坚持,是对孩子们的爱与关怀。每次相遇都是心灵碰撞,每次付出都收获感动。这份特别礼物,让志愿者更深感志愿服务价值,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用爱与温暖点亮更多孩子心灵。
绿满山林:植树环保大冒险
乡村支教只是杨欣老师与同学们在志愿服务征途中的一小部分,而接下来,她手中的一把锄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把在每一次的植树活动中使用过的锄头,承载着无数汗水与希望。随着几位同学轮流分享了在植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成长、挑战与坚持的故事,如同种子般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大家跟随杨欣老师的脚步,进入了的“欣欣子访谈室”。在这里,同学们静心聆听着志愿者王美茹与杨欣老师的对话,为更深入地了解王美茹的志愿经历与心路历程,通过抽签的方式挑选了三个问题,逐一向她提出:如何建立友谊、是什么促使她步入大学后成为志愿者、生活中朋友给予了她哪些支持,王美茹以诚挚而细腻的语言,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分享了她在志愿服务中的感悟与成长。随后,杨欣老师进一步询问了在那场植树活动中遇到了哪些挑战。王美茹回忆道,由于前往田家渠村的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无法抵达,他们团队不得不肩扛锄头,徒步穿越山坡,最终抵达目的地。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他们的体力与毅力,更彰显了他们对公益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


并肩筑梦:解锁团队蜕变秘境
这些志愿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与付出。杨欣老师与团队成员通过一路上的艰辛与硕果,使得团队不仅在人数上有了显著增长,更在质量上实现了飞跃。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活动,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也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合作与奉献。

与志愿携手,共赴青春盛宴,大学生活不应局限于教室与宿舍的单调轨迹,而应是一幅由志愿服务勾勒出的五彩斑斓社会画卷。它不仅是一把打开社会大门的钥匙,引领我们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更是心灵深处汩汩流淌的爱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爱的心田。



当那巨大的“爱心”气球缓缓滚来,全场人员相互拥抱,公开课在温馨与感动中落幕。那一刻,同学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收获,回望这一路的志愿活动,每一次的付出,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与满足,这份爱如同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继续前行,用热情与智慧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与希望。
(撰稿:姬佳宇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凡中静 董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