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微光”专栏聚焦普通学生成长故事,通过访谈形式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学校的成长与改变,在报道中我们更关心那些在平凡日常中默默努力、不断进步的普通同学,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们的经历同样充满启发性和感染力,希望通过这个专栏,能够激发更多同学的思考——关于梦想、关于未来、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成长轨迹,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突破自我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青春的征程里,蔡依林用57场活动的细致筹备、13封饱含温情的书信陪伴以及529件带着温度的旧衣传递,完成了从满怀兴趣到勇担责任的华丽转身。她把写作的喜好化作了陪伴留守儿童的精神力量,将组织活动的专长变成了温暖孤寡老人的实际行动,用坚持与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志愿故事。


从兴趣到责任的转变:57场活动的幕后保障
刚入校蔡依林在代班学姐的推荐下加入了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督导部,“督导部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极强的责任心”。作为新闻稿撰写的新手,她常常在活动结束后独自留在教室,反复修改稿件到深夜;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她要策划活动环节、布置活动现场、搬运物资,这些细碎的坚持,让她从最初抱着签到本手足无措的新人,成长为能统筹百人活动的骨干。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独立完成活动总结报告。”蔡依林翻开手机相册,展示着当时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部长逐字逐句帮我调整结构,教会我如何用数据说话,如何让文字传递温度。”这份被修改了多次的报告,至今仍保存在她的云文档里,成为见证成长的珍贵印记。之后,她参与保障了“全国青少年绿植领养”“志愿者之夜”“太原马拉松”“荧光夜跑”等活动,她的电脑里存着57个命名为“第N版”的文件夹,每个都记录着志愿活动从雏形到成品的蜕变轨迹。她说:“志愿服务的魔法在于,当你全力托起别人的期待时,自己也会被无数双手稳稳接住。”这些幕后工作让她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志愿服务工作者那些未曾被镜头记录的瞬间的真正的温度,如今再翻开云文档里那些被批注到发红的总结报告,她看到的不是稚嫩,而是整个团队如何用耐心接住一个志愿者的成长轨迹。


蓝信封计划:给留守儿童“小美”的13封手写信
秋日午后,蔡依林路过校园景观大道看到“蓝信封通信大使招募”活动,看到招募公告上写着蓝信封的具体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组织”,主要是通过让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对一进行书信往来的形式,给予留守儿童精神的陪伴和人生引导,蔡依林一直喜欢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个人情感,可以用书信为留守儿童带来慰藉,她觉得很有意义,2022年11月25日,她经过层层筛选和培训,拿到专属通信编码时,才发现这份承诺远比想象中沉重。
蔡依林的第一位通信的小朋友叫“小美”,是一位来自湖北荆州的小妹妹,小美在信里问她:“姐姐,爸爸妈妈说暑假回来,可是他们每年都这样说。”蔡依林虽然父母在身边,但忙于生意,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姥姥姥爷家,作为“城市版留守儿童”,她无比共鸣小美的感受,是对自己的心疼,也是对小美的心疼,让她决定好好守护小美,但是苦于没有和留守儿童沟通的经验,蔡依林担心自己的言辞会有不恰当的地方,她查阅了儿童心理学书籍,向专业老师请教了沟通技巧,在多次通信之后,蔡依林了解到小美喜欢画画,但没人支持,不敢尝试,正好她学的园林专业,有绘画基础,在她的鼓励下,小美开始尝试,用画笔画出自己的世界,也开始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时,蔡依林感觉有前所未有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她突然明白,志愿服务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两颗心的互相照亮。她告诉我们:“能尽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帮助到这些小孩,哪怕是一点点生活上的问题就足够了,这也是发挥出我存在的意义吧。”


养老院里的生命课:看见529件旧衣的温度
穿行在初春飘着雪的街头,看到衣着单薄的流浪汉,蔡依林还是会主动询问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为他们送上一件冬衣,看似微小的举动却是她多年来在志愿服务浸润下养成的用温暖对抗生活“严寒”的壮举。大二,她已经被选为暖心志愿服务队队长,2023年9月13日,在开展志愿服务基地回访工作调研中,蔡依林第一次看到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大部分都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刚进养老院的大门她就被一位寸头奶奶握住了手,冰凉的手指触碰到蔡依林,让她本能的缩了缩手,她看到奶奶的身上叠加着一件又一件不太合身的衣服,让本就略微僵硬的动作更显笨拙,在询问过养老院负责人后才得知因暖气设备陈旧导致供暖效果不佳,加之老人们总喜欢在院子里待着,看着他们中有些人安静地倚靠在走廊上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有些低头摆弄手里的拐杖,还有些则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同伴聊着天,仿佛看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爷爷奶奶,蔡依林随即和同行的指导老师提议,是否可以为这些老人捐赠衣物,让他们多一些温暖,她的想法与老师不谋而合,当天,蔡依林及其他志愿者对养老院95名老人衣服尺码及短缺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制定共性化及个性化需求方案,自此,“衣旧暖心·暖冬公益计划”诞生了。
此后,蔡依林会定期组织衣物捐赠活动,会对捐回衣物进行二次清洗和消毒,每件衣服独立包装后,根据提前记录的老人们的体貌特征和需求,选取合适的衣服送到他们手中。到了养老院蔡依林就是那个“脚不着地”的人,为老人分发衣物、陪老人们聊天……一次又一次的奔赴,蔡依林对老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看到老人们身上添的新衣、脸上露出的笑容,她心中多了一份无法言喻的感动,这份感动或来自于自己的坚持,又或来自老人们温暖的反馈,随着志愿服务次数越来越多,捐赠的衣物也累计达到500余件,这些衣服可能是旧的,但潜藏在旧衣中的温度却是暖的,蔡依林用旧衣服搭建了自己与这些素不相识的爷爷奶奶的生命链接,这些看起来只是志愿路上的一小部分,却让蔡依林更加坚定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2023年12月,从指导老师口中得知我和学长共同制作的《一千零一小时》志愿服务微视频获得了省赛一等奖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个微视频是以蔡依林的志愿服务的微小事迹为主线,讲述了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01小时中发生的故事,这个奖项或许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每封书信的斟酌,每次衣物的分拣,每场活动的筹备,都是生命向光的印记,正如她常说的:“我们不必等待炬火,当你真心实意想要发光时,微光自会吸引微光。”
(撰稿:江云霞 崔佳玉 张晋瑞 王静茹 杨丹韶 供稿:团委宣传部 摄影:团委美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