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锻造新时代学生骨干核心能力,推动“青马工程”培养体系提质增效,3月26日14:30,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教师卢静受邀在多功能报告厅为第十六期“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雄鹰班学员开展主题为“学生骨干‘谈·恋·爱’手记——‘工具人’到‘造钟人’的野蛮生长”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卢静老师以自身丰富的成长经历和深刻的实践经验,以独创的“谈·恋·爱”三阶段模型为框架,生动诠释了学生骨干的责任担当与成长路径,为学员突破角色局限,实现自我蜕变提供了实践指引。


“谈”业务:从“听话”到“对话”
在这一环节,主讲人以非典时期母亲因救治患者被隔离后,仍坚持奉献瘦脱相的故事为引,诠释了“谈”这一阶段的真谛——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对话,此次事件,让她深刻理解“骨干”不仅是身份标签,更是“与问题对话”的责任。她指出,学生骨干在任务中需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思考,去“谈需求、谈合作、谈目标”,从“收到机器”进化为“会提问的思考者”,真正为骨干青年的成长赋能。


“恋”团队:从“做事”到“带人”
学生时代班长竞选的“零食贿赂”事件,成为卢静老师“恋”这一阶段的转折点。面对落选,她以“平民身份”继续服务班级,剪贴海报创新宣传,最终领悟“领导力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她强调,学生骨干要像“经营长期关系”一样带领团队,用“你觉得该怎么解决”替代“我来”,从单打独斗的“独狼”转型为激发成员潜能的“牧羊人”,在信任与担当中实现团队共荣。


“爱”格局:从“管人”到“育人”
研究生阶段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推动卢静老师实现了从“恋”阶段到“爱”阶段的大幅度跨越,从而提出“爱制度、爱传承”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骨干实现从“管人”到“育人”的思维跨越。她指出,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为组织创造价值。学生骨干需要像老母亲关心孩子一样,心系组织的长远发展。通过制定《傻瓜式活动手册》,“放手—观察—托底”的方式培养接班人,给予团队成员充分的成长空间。最终,学生骨干要从传统的“管理者”进阶为具有前瞻性的“规则设计者”,为组织量身定制合理规则,在传承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重超越。


学生骨干的成长是一场从“工具化”到“价值觉醒”的修行。卢静老师总结道,学生骨干需以“谈·恋·爱”三阶模型为舵,在实干中锤炼“有想法、有看法、有办法”的“三有”品质。此次讲座为学生骨干提供了清晰的成长坐标,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深挖“谈·恋·爱”内核,在实践中践行责任担当,为学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撰稿:团委组织部 供稿:团委组织部 摄影:团委美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