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银发时光机 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携手山西文旅孟母养生健康城解锁皱纹里的青春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18阅读数:

4月16日15:00,由远景学院团总支主办的“AI赋能点亮银发记忆”志愿活动在孟母养生健康城正式启动。本次活动聚焦“AI修复老照片”与“手作艾草经络锤体验”两大环节,通过科技手段还原老照片的清晰原貌,并邀请老年群体参与手工制作养生锤。现代技术与传统手作的结合,既重现了珍贵影像中的温情瞬间,也让老年人在互动中感受身心疗愈的乐趣。

揭牌仪式:以爱为始 共赴时光之约

启动仪式上,远景学院院长张晶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切入,系统阐述了学院在康养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她提到,面对当前社会老龄化挑战,远景志愿服务队运用AI影像修复技术让历史记忆重生,既通过算法还原照片精度,更以动态叙事激活人文温度。在阐释技术价值时,张院长指出:AI应作为放大人类善意的工具,其优势在于数据处理与效率提升,而人类的道德判断、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坚守才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支撑。照片修复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通过“记忆解码行动”组织青年志愿者与长者共建记忆档案,在像素解析中实现文化反哺,促进代际对话。

随后,学工副院长闫帅阐述了志愿服务对青年成长与社会文明的双重启迪。“当年轻人许下‘照顾好彼此父母’的约定,这不仅是孝心传递的契约,更是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我们的学生志愿者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书写双向奔赴的温暖篇章。”闫院长指出,这种志愿服务超越了简单的劳动付出,成为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生动课堂。通过陪伴老人,青年学子们学会倾听岁月的故事,在皱纹里读懂生命的韧性,在白发间感受智慧的沉淀。

项目指导老师王雅欣介绍,团队通过AI图像修复与动态化技术,将模糊老照片转化为可触摸的时光标本。该项目借“老照片故事会”搭建代际对话通道,引导志愿者在修复的影像褶皱里感知历史脉动,用青年之手为科技注入人文温度。孟母养生健康城游经理表示,此次合作以“技术+情感”双核驱动,为长者搭建精神关怀桥梁。最后,双方共同为“银发记忆修复站”揭牌,开启长期的志愿服务。

光影重逢:修复的是照片 唤醒的是时光

仪式结束后,老人们围坐观看团队制作的纪录片,镜头中泛黄的家庭合照经AI修复后重现清晰:有的全家福里父母的衣襟纹路、孩子的玩具细节一一复原,其中一张春日桃树下的合影尤为动人,年轻母亲抱着幼小女儿的笑靥在修复后格外鲜明,连枝头花苞都清晰可见。当志愿者将装裱好的修复照片递给七十多岁的王奶奶时,她轻抚照片中自己抱着周岁女儿站在桃树下的画面,眼眶湿润:“这是她第一次穿小裙子,总抓着桃花往嘴里塞……没想到现在连花瓣上的绒毛都看得见。”其他老人也捧着照片兴奋分享:“这是我参军时的照片”“这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模样”……此起彼伏的回忆里,岁月沉淀的温情在修复后的影像中重新流淌,时光的褶皱在科技与温情的摩挲下悄然舒展,记忆的琥珀在光影中流转出跨越岁月的温度。

匠心织梦:手作传情 共话岁月长

在传统手工艺体验区,志愿者与老人们围坐一团,一同制作“艾草经络锤”。蓬松艾草被小心填入棉布袋,彩色棉绳在木柄上缠绕。老人们跟着示范认真操作,动作虽慢却充满专注。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爷爷,布满疤痕的手摩挲着棉绳,不禁回忆:“当年在朝鲜战场,零下三十度,草绳冻得比刺刀还硬,用来捆步枪、绑干粮袋。现在编锤头,倒像回到打背包的时候。”身旁老人纷纷应和,分享着自家军旅故事,或是比划工厂劳作的手势,记忆与手中绳结在艾草香里交融。戴老花镜的王奶奶展示着自己略显歪扭却满含心意的作品,笑言要让孙子见识奶奶的手艺。志愿者穿梭帮忙,倾听老人们讲述过往。当老人们拿起经络锤轻捶肩头,皱纹里满是被倾听的满足,阳光与艾草香交织,将岁月与此刻的欢笑一同珍藏

合影定格:以爱为纽带 让温暖延续

一位阿姨驻足展台前,玻璃相框中修复如新的老人合照让她凝神。她翻出手机里泛黄旧照:卷边的父亲中山装工作照、泛黄的母女合影。“能帮忙修复吗?我爸妈总是对着模糊照片叹气。”志愿者递过登记单,春阳斜照在老人标注年份的指尖——1975年厂庆、1980年全家福。未说出口的牵挂随着笔尖滑动,在修复承诺里悄然有了温度。

活动尾声,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合影留念。镜头里,年轻的身影簇拥着“银发记忆修复站”的标牌,眉眼间藏不住成就感。有人轻轻摸着照片上老人年轻时的笑脸,有人把锤柄上的红绳绕了又绕——这些在代码与针线间忙碌的午后,早已让科技有了温度,让传统有了心跳。夕阳为活动现场的修复照片镀上暖金时,那些被小心托付的老照片,终将在技术的温度里重新舒展面容,让相隔数十年的时光在相框中静静相拥。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说:“我们修复的不仅是照片,更是藏在褶皱里的岁月私语。当老人们接过清晰的影像,看见的或许不是年轻的自己,而是时光长河里从未褪色的爱与牵挂。”

(撰稿:侯雅茜  供稿:远景学院  摄影:崔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