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以来,我校积极组织优秀毕业生奔赴西部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多年来,我校共遴选出738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支援西部建设的人才。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他们志存高远,在最美的年华用志愿谱写青春,也在这里,遇到对的事。
西部计划志愿者简介:崔丽珊,中共党员,我校淬炼商学院会计2016级学生,2020年8月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团委投身于西部志愿。2023年服务期满后,通过陕西省统一录用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乡镇干部,走出了她既定的舒适区,更热情地投身于乡村建设中。

九年前,崔丽珊在校园听见“志愿服务”的召唤,埋下的是如星火般微小却炽热的理想;如今,当西部计划的轨迹在地图上延伸出千余公里,这个曾在幼儿园折纸船、去敬老院梳白发的姑娘,正用脚步代替画笔,以坚守延续星火,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极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青春叙事。

播撒·星火成炬
大学四年,崔丽珊的志愿轨迹是一首温暖的散文诗。作为班级生活委员,她用细致入微的关怀织就集体的纽带;作为志愿者,幼儿园和敬老院总是有她的身影,她也由一个懵懂的新生逐渐成长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这些琐碎却闪光的日常,如春日细雨,悄然润泽着她的生命——原来,温暖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在被照亮。
直到西部计划宣讲会,学长学姐的扶贫故事如电石火花,劈开了她对“志愿”的认知边界,让她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志愿服务的温度。“原来青春可以这样燃烧”——这句感叹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她胸腔里的荒原。当听到“把青春献给更需要的地方”时,她忽然看清:自己不该是轨道上按部就班的列车,而应成为一颗投向西部的星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生命的重量。于是,她在报名表上签下名字,像埋下一颗春天的种子,等待在西部的春日里生根发芽。


淬炼·百炼成钢
2020年8月,白水县团委的玻璃门映出她年轻的脸庞,那是一种带着青涩的坚定。在团县委的工作岗位上,基层团组织建设、青年活动策划、志愿者管理等等,每一项任务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考验。基层工作的现实如同未经打磨的原石,硌得人生疼:方言如加密的密码,让她在群众面前急得通红眼眶;公文格式像复杂的榫卯结构,让她深夜对着电脑反复推敲。“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要逃跑。”但她偏要做“破茧的蝶”——跟着同事走街串巷学方言,听最生动的方言课;啃透一本本政策汇编,让键盘声成为午夜办公室的伴奏。
2021年春节的疫情,是一场猝不及防的考验。当“非必要不返乡”的通知传来,她望着行李箱沉默片刻,转身加入留守志愿者的队伍。十多个年轻人挤在宿舍里,你切菜我掌勺,饺子馅里混着想家的情绪,却在出锅时化作蒸腾的热气。那个贴着窗花的临时“家”里,他们用泡面桶当酒杯,碰响的是“他乡亦故乡”的温暖共识,更是“坚守即担当”的青春誓言。
三年光阴,她把自己炼成了“白水通”:8个乡镇的山路记得她的脚印,3本民情笔记写满家长里短,五四活动中千名青年的笑脸是她亲手点燃的星火。从初入职场时的“职场小白”,到如今同事口中的“方言通”“多面手”,那些被“不舒服”逼出的成长,最终都成了崔丽珊羽翼下的风。


绽放·春山可望
2023年,当西部计划的服务证换成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崔丽珊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远征的起点。脱去志愿者红马甲,她带着在西部大地上收获的“三件宝”:脚踩泥土的务实作风、抽丝剥茧的问题意识、将心比心的为民情怀,走进乡镇干部的岗位。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她不再慌乱——因为在西部的三年,她早已深刻理解了"奉献"二字的分量,那些收获的基层智慧、沉淀的责任担当,始终是穿透繁杂工作的定盘星。
从校园到基层,从志愿者到乡镇干部,九年时光勾勒出崔丽珊与时代同行的轨迹。她的故事,是青春从星火到春山的成长图鉴:初为校园里的志愿微光,渐成西部基层的燎原星火,在服务群众中扎根深潜,终在基层治理中长成春山——既能承接政策雨露,又能庇护民生土壤。当更多青年以她为镜,把青春星火播撒到祖国需要的角落,终将汇聚成葱郁春山,让每个平凡岗位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


崔丽珊常感激母校赋予的“星火基因”,课堂上的家国情怀启蒙如同一粒火种落进青春原野,让“用行动书写担当”的信念破土萌芽。而西部计划则是她的“燎原之路”,基层淬炼让校园里的志愿微光聚成照亮群众的星河,让“到西部去”的誓言扎根成守护春山的根系。她始终相信,每一颗在母校埋下的星火种子,都能在时代的春风里长成葱郁春山,愿更多青年以梦为炬,让青春星火燃遍祖国需要的每一寸土地。

(撰稿:靳雅茹 白悦舒 赵俊雅 供稿: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摄影:崔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