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西部之声】第47期:一个志愿者与一群“蒲公英”的双向生长

发布时间:2025-06-03阅读数:

【编者按】2014年以来,我校积极组织优秀毕业生奔赴西部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多年来,我校共遴选出738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支援西部建设的人才。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他们志存高远,在最美的年华用志愿谱写青春,也在这里,遇到对的事。

西部计划志愿者简介:黄少竹,26岁,毕业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专升本)2105班。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这份满载深情与期许的回信,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扎根边疆教育事业的志愿者们前行的道路。黄少竹,正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2023年8月,带着满腔热忱与无限憧憬,她如同随风远行的蒲公英,追随蒲公英“落地生根”的信念,跨越万水千山,来到新疆克州阿图什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开启了属于她的支教之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她以爱为沃土,用知识作养分,将青春热血化作滋养童心的雨露,让蒲公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祖国西部书写着不负时代的教育篇章。

绒毛白皮书:我在边疆写下的第一行注脚

成为教师的梦想,恰似一粒蒲公英种子,自儿时便悄悄落进她的心田,静静等待破土生长的契机。大四那年,学长、学姐关于西部计划的宣讲,如一阵春风,吹散了她的迷茫,吹动了这粒沉睡的种子。

初到学校,长达两小时从市区到村庄的车程,让她切身感受到新疆地域的广袤无垠。而得知学校距离边境线仅有四十几公里,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护边员,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时,特殊的家庭环境让黄少竹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一刻,她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在陌生而广袤的土地上寻到了扎根的方向。站在讲台上,当孩子们整齐地喊出“起立”,她本能地回应“老师好”,而后羞涩地用书挡住脸庞偷笑的瞬间,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教师身份的转变,更真正感受到了梦想落地生根的温度。

沙砾与嫩芽:一场关于坚守的光合作用

作为非师范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黄少竹带着赤诚之心扎根教育土壤。面对教学经验的空白,她虚心向资深支教志愿者请教,与有实习经验的同行交流,借助互联网资源精心打磨教学技艺,如同蒲公英用纤细的绒毛捕捉每一缕风,在探索中寻找成长的方向。在与学生、同事的朝夕相处中,收获了如春风般温暖的情谊。那些克服困难的经历,如同风吹过蒲公英,看似柔弱的种子,却在漂泊中淬炼出顽强的生命力,让她在教育的道路上,成长为更坚韧、更从容的教育者。

支教的日子里,黄少竹经历了数不清的“第一次”。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她都会不自觉地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光,以同理心与孩子们相处,感情在日常点滴中逐渐深厚。课堂上,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是她精心备课、认真授课的最大动力;课余时,男孩们在足球场上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和团队意识,女孩们羞涩又渴望亲近的矛盾神情,都成为了她记忆中独特的风景。

蒲公英邮差:把孩子们的梦想寄给未来

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护边员父母们紧握她的手,恳切的神情,朴实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蒲公英,将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轻轻安放于她肩头。黄少竹深知,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托付,更是一份需要用热忱与坚守去践行的使命,自此她以更坚定的姿态,扎根边疆教育土壤。

时光悄然流转,黄少竹与孩子们的感情愈发深厚。她化身不知疲倦的播种者,越发努力地耕耘在教育一线,希望能将自己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边疆的花朵。而此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是让她备受鼓舞。字里行间的殷切期望,不仅是对包括她在内的全体戍边支教志愿者的肯定,更为他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这让黄少竹深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支教工作,更是为边疆筑牢根基、为祖国培育未来栋梁的崇高事业。

从青涩的逐梦人到坚定的筑梦者,从初来乍到的“异乡客”到矢志不渝的“守疆人”,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她的蜕变,黄少竹已毅然续签支教协议第三年。她的故事,是万千投身西部建设青年的鲜活缩影。她说,这段支教经历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就像蒲公英借助风力远行。

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坚守在边疆教育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愿更多青年如蒲公英般,带着无畏的勇气奔赴远方,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西部热土,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奏响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强音!

(撰稿:靳雅茹  供稿: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摄影:黄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