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三下乡】春有百花秋有果 乡村振兴正当时——晋中信息学院“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果园记

发布时间:2025-07-07阅读数:

7月7日,“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山西省襄垣县安德村的果园,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乡村振兴探寻之旅。在这片泥土芬芳、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队员们邂逅了退役军人果农王志飞书记,并与他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真挚的交流,大家一起探寻乡村发展的脉络,亲身体验新农人的坚守与热忱。

在安德村 遇见乡土与理想的交融

走进果园,130亩果树错落分布,一位身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身影在其间忙碌穿梭,他便是退役军人果农王志飞书记。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几年前他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毅然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王书记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将这份热爱毫无保留地融入到每一棵果树之中。他渴望让村里曾经断代的苹果种植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果树种植的过程中,王书记边实践边摸索,走过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纠正15年树龄果树的树形开始,他深刻领悟了“春无移情,秋有后继”的种植哲学。他常说:“种树如同育人,必须从小矫正才能茁壮成长!每一次修剪都是在与土地对话,要倾听它的声音,顺应它的规律。”这番话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需要尊重规律、深耕细作。

除此之外,王书记在果园里构建起严密的物理防治网络,成排的灭虫灯与粘虫板交相呼应,守护着果园的每一寸土地。这样的物理防治方式,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不仅保障了苹果的绿色健康,也守护了果园的生态环境。每一颗安德苹果都像是大自然的馈赠,承载着他对生态种植的坚持与守护,“绿色种植”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微果园”里的乡村新局

走出这130亩的果园后,王书记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微果园”。原本村里房前屋后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聚宝盆”。一颗颗苹果树在这些边角土地上扎根,既美了乡村,又富了产业,还省了耕地。王书记满怀憧憬:“以后打算将这里建成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孩子们体验到农村生活,亲身感受农耕的方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与土地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快乐。”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累累硕果,更是一个村庄破茧重生的渴望。

回望来路,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的困境曾让他举步维艰,旁人眼中的“固执”,在他心中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正是这份坚守,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如今,他计划以“微果园”为支点,串联起民宿、农家乐的文旅体验,推动当地豆腐、醋等传统手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关乎产业融合的发展,更是乡土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乡土之上 是振兴的星火在生长

乡村振兴的答卷没有标准答案,但像王书记这样的“执笔者”,正用行动书写着最质朴而动人的答案。他们扎根泥土,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心怀希望,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安德村的果园里,那凝聚着泥土芬芳、军人本色与创业初心的苹果,那果树与振兴理想共同生长的声音,正是乡村强劲的脉动,是最坚实的乡村振兴力量。

而三下乡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我们看见:乡村从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有一群“执着者”在耕耘,有无限可能在孕育。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像王书记一样满怀情怀的建设者,愿我们都能成为乡土的“传声筒”与“共建者”,让更多的故事在振兴浪潮里熠熠生辉。

(撰稿:范子涵 杨丹韶  供稿:“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马嘉瑞 刘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