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踏入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第五代传承人刘云芳、砖雕制作第四代传承人张瑞旗进行深入对话,在探寻中感受当地非遗传承中所蕴含的独特温度与磅礴力量。
指尖上的非遗之花——太平绣球
推开太平绣球第五代传承人刘云芳的工作室木门,艾草、藿香等中草药的清香扑面而来,“咱们太平绣球的针法得‘三针一绕’,祖辈就是用这法子把福气缠进线里。”省级太平绣球传承人刘云芳说道,她用一针一线缠成团,让老辈的念想,顺着儿歌、顺着手艺,传到年轻人心里。



“现在我试着把传统纹样做成书签、车载挂饰,年轻人背包上晃悠的小绣球,就是流动的非遗名片。”从守着老手艺的绣娘,再到让20多种文创产品成了会“走路”的非遗名片,刘云芳老师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让太平绣球在现代生活里扎下了新根,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青砖上的立体史书——砖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制作第四代传承人张瑞旗始终强调“选砖要挑质地细密的,绘图需反复斟酌,雕刻时更得稳准狠!老手艺得跟上时代,才能走得更远。”他目光坚定,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匠人精神”最本真的模样。



转道牛席仿古工艺厂,青砖地上落着细碎的砖粉,工作人员手持微型刻刀,正专注雕琢“麒麟献瑞”纹样,粉尘簌簌落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分毫。展架上,《清明上河图》砖雕中长汴河上的商船、城楼间的行人,连檐角的瓦当纹理令人驻足。




古建遗珍里的时光长卷
踏入晋南非遗传承馆,更是走进了活态的文化长卷。布艺区的虎头鞋针脚里藏着民谣,塑雕区的泥塑娃娃还带着手温,手工塑雕区陈列着琉璃与泥塑,指尖温度仍留存于作品纹理间,那些精美展品背后,是无数个“敲坏十块砖、磨破百根针”的日夜。这一刻,非遗不再是展柜里的文物,而是鲜活的文化记忆,在触摸与感知中悄然传递。







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刘云芳指尖的温度,张瑞旗刻刀的力度,是一代代人把“守旧”的执拗和“求新”的勇气,揉进生活里的模样。



这趟旅程,我们捡到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文明长河里,那些让人心里发暖的传承密码。
(撰稿:栗卓卓 李鑫怡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 摄影: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