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7月8日,“非遗润乡野·青春助振兴”校地联动活动在晋中市昔阳县李家庄乡石寨沟村半山瑶民宿庭院举行。此次活动特邀李家庄乡党委书记翟华华、李家庄乡人大主席王静、副乡长李宇婷、村委会主任王杰以及民宿负责人王伟出席,并由晋中信息学院的郭丽婷老师、王宣皓老师和舒菲老师全程策划与推进。活动以非遗为桥梁,串联高校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需求,构建校地协同振兴的崭新格局,李家庄乡党委、晋中信息学院燕栖云宿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及村民代表共赴这场青春与乡土交融的盛会。









锚定协同航向 共话振兴初心
活动启幕,李家庄乡党委书记翟华华致辞。他深入解读了校地共建初衷,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阐述人才培育对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关键作用,此次活动勾勒出以高校智慧赋能乡土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蓝图,传递乡校合力破局、共促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活动定下协同奋进的基调。翟书记表示,晋中信息学院是第一所与李家庄乡开启校地合作的学校,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所。这趟乡村振兴的旅行必然会迎来更多高校伙伴,一路并肩,一路繁花。

红绸落定 校地“联动”启新程
李家庄乡人大主席王静与晋中信息学院郭丽婷老师上台签约,签字笔落下的那一刻,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全新阶段,这意味着双方将在人才培育、文化传承、产业赋能等方面深化协同,让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揭牌仪式接踵而至。李家庄乡人大主席王静、副乡长李宇婷与晋中信息学院郭丽婷主任、王宣皓老师共同上台,为志愿服务基地与校地合作共建基地揭牌。红绸轻落,不仅见证校地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更象征着高校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更加紧密联合,开启双向奔赴、协同振兴的新征程,现场掌声雷动,是大家对校地携手未来的期许与鼓劲。




创意扎根乡土 感悟叩响人心
当青春创意邂逅乡土底蕴,文创发布环节成为焦点。实践团成员深耕昔阳文化、奋斗精神,走访挖掘石寨沟人文故事,在灵感碰撞中孵化出特色文创。晋中信息学院白燕书院学生会副主席马琪琪同学登台,讲述了从文化调研到创意落地的过程,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纹样符号与现代化的视觉艺术,为乡村文化传播建立了崭新的视觉IP识别系统。同时,晋中信息学院舒菲老师还将融入当地地标元素的文创明信片赠予民宿负责人王伟,让这份青春创意与乡土情怀完成了一次温暖的连接。随后,晋中信息学院学生代表杜雅琪同学,在活动中分享了三下乡的经历,表达了对李家庄乡各方支持的感谢,讲述参与农活、走访村民的感悟和从实践中收获的成长,还表明以青春服务乡村、用奋斗助力振兴的决心,引起了全场的共鸣。




一纸情深 见证双向奔赴
感恩与肯定并行,送锦旗与颁证环节满溢温情。晋中信息学院王宣皓老师向村委会主任王杰赠予锦旗,致谢乡村对实践团队的支持与关怀。与此同时颁发“种子萌芽”专属证书,为青春助力乡村盖章见证,这一纸证书,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校地融合、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





指尖流淌匠心 烟火中“活”态传承
非遗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民俗氛围的高潮。扎染区,一扎一染,布里生花,同学们和乡亲们通过扎、捆、叠等手法,让染料在织物上晕染出绚丽色彩;手工皂制作区,天然原料经过融化和模具的刻印最终形成一块块精美的产品;漆扇绘制台上,将传统工艺与创意图案交织,一髹一绘,晕染漆扇风华;香囊、艾草锤手作处,药香与民俗韵味相融;拓印专区,古老纹理借由捶拓重现,传统与创意撞出新火花。领导嘉宾与师生穿梭体验,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也让校地融合成果,浸润在乡村烟火日常里。








认养一片土地 播种振兴希望
“一尺农田”认养区紧随其后,成为连接青春与土地的新纽带。师生们兴致勃勃认领属于自己的小菜园,挥锹松土、插杆立牌,“我在昔阳有块地”的木牌在田垄间挺立,既定格了与乡土的约定,也让大家在插杆定界的过程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理,让田园梦想在亲手劳作中落地生根,更让振兴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发芽。








活动尾声,全体人员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瞬间,凝聚着校地协同的承诺、青春赋能的热忱。此次“非遗润乡野·青春助振兴”活动,以非遗为脉络,串联起校地合作的多个环节,既让高校青春力量扎根乡土、绽放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与创新动能。未来,期待校地持续深耕协作,让青春智慧在乡土沃野中持续生长,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共同绘就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的乡村新图景,让“校地联动助振兴”的故事,在这片希望田野不断书写新篇!



活动背后的故事:
这场活动的背后,是活动前夜,众人彩排到凌晨,郭丽婷老师、王宣皓老师和张丽清同学逐字打磨主持稿的汗水;是成员们凌晨着手搭建摊位,借着微光搬运物料支架、凌晨赶工画墙的艰辛;更始料未及的是,活动当天突降大雨,场地被冲刷的一片狼藉,大家冒雨抢险、齐心协力,任凭雨水浇透全身,只为护住这场凝聚心血的成果。活动结束雨势未减,马琪琪同学奋勇而出,穿着拖鞋,撑着雨伞,冒雨为同学们取来雨具,这些奔波与坚守,让青春的担当在风雨中更显真切。

















学生感悟:
“这是让阿信完满教育活动走进昔阳李家庄乡的独特体验,是将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联结了青年活力与乡亲的淳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凌晨三位老师带领十几位女同学精益求精地认真彩排,生怕遗漏每一个细节。而我们辛勤努力的源泉是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美好向往、对得到村民认可的期待和发扬新一届学生会乘风破浪的奋斗精神。此次活动让学生收获了真实的合作协同体验,也期望阿信学子能够继续将在完满教育中学得的切实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发展中去。”
——晋中信息学院白燕书院发展导师 王宣皓
“作为本次三下乡活动队长,今天我们把校园非遗文化活动带进风景如画的李家庄乡,通过绘制文化墙面、设计创意文创、规划功能房间用途等一系列活动,深刻感受到乡书记、各位领导们的关怀与乡亲淳朴,也深切体会着昔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助力李家庄乡文旅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计2305班 黄伊萱
参与晋中市昔阳县三下乡活动,我收获诸多。李家庄乡政府、民宿及乡亲们给予温暖支持,让我体会到淳朴与善意。在乡村实践里,从务农、画墙到走访村民,我理解了劳作艰辛,也聆听了奋斗故事,感受昔阳人民的拼搏精神。三下乡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契机,虽活动有期限,但所学将化为动力,未来我会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乡村中闪光。
——健康2401班 杜雅琪
“参与‘非遗润乡野·青春助振兴’活动,我在石寨沟村真切触摸乡土温度。跟着乡亲学农活,听村民讲奋斗故事,在非遗体验里悟文化传承。青春不该只在书本,更要扎根田野,把知识化作振兴火种,让非遗‘活’起来,让乡土焕新颜,这趟乡村行,是成长更是使命。”
——健康2401班 梁沐瑶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石寨沟村的实践让我深有体会。当高校的创意遇上乡土的底蕴,非遗成了活化的引擎,青春力量化作深耕的犁铧。从文创IP挖掘到非遗技艺传承,从校地共建到志愿服务,每一步都在为乡村注入新动能。这让我明白,振兴是让土地有生气、文化有底气、乡亲有福气,而我们年轻人,就该做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智慧在田野生长,让希望转化为乡村振兴路上源源不断的力量。”
——数字2402班 王维雪
(撰稿:王翊帆 郝文博 陆思懿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黄伊萱 王佳怡 杜雅琪 李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