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山西省襄垣县洛江沟村和大黄庄村,实地探访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从党建展览馆里的治理密码,到大棚基地的共富实践,从智能化养殖的科技赋能,再到特色作物的价值挖掘,这片土地上的鲜活案例,为我们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提供了生动注脚。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首站来到洛江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其中的党建展览馆,如同一本“乡村振兴实践志”,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展馆虽小,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系统呈现了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的轨迹。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实物,都串联着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啃硬骨头、闯新路的具体故事。
漫步其间,成员们逐渐读懂: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党组织在关键节点的“领航”和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的“实干”——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诉求,用行动赢得信任。




让闲置劳动力变身“新农人”:大棚种植里的乡村共富实践
洛江沟村的大棚种植是激活乡村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板。棚内,西红柿、黄瓜、尖椒、羊角蜜等作物长势喜人。村民熟练运用滴灌浇水、铺膜防草、香瓜起藤架等“低成本、易操作”技术,巧妙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这种模式有效适配了农村中老年等闲置劳动力,拓宽了就业渠道。

大棚的价值不止在于生产。村集体通过统一建棚、提供技术指导、对接销售渠道,组织分散农户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这既规避了单户经营的高风险,又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面对销售挑战,村里积极借助临近矿务局的区位优势,规划发展采摘园,推动大棚种植与旅游研学结合,探索农旅融合的增收新路。这启示团队,扎根农村实际、适配农民能力、有效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产业,才能真正惠及农民。





42天出栏背后的科技密码:洛江沟鸡场的振兴方程式
在洛江沟村的襄垣小巨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养殖场景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单棚仅需2名饲养员的高效运转,颠覆了对传统养殖的认知。



公司依托物联网技术平台,集成自动化饲喂、生长数据实时监测等数字化系统。微电脑实时采集并自动调节温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通风、给水、饲料输送全程自动化。“科技赋能+精准管理”的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养殖“高人力、低效益”的瓶颈。其构建的“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生产”生态闭环产业链,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创造了额外经济价值。




更让大家惊叹的是,鸡场“42天出栏”的短周期、高稳定性特点,成为国家“粮库储备”体系的重要一环,增强了乡村在食品应急保障中的作用,为产业安全和战略储备提供了基层支撑。在这里,促进团成员们看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也深刻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小米椒串起振兴路:用“火红产业”点燃乡村新活力
在古韩镇大黄庄村,队员们看到了特色产业带动振兴的另一种路径。该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辣椒种植,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通过统一品种、育苗、供苗、种植、销售,保障了品质与销路,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确保丰产,村里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性强且畅销的新品种,大力推广适用新技术。技术人员根据辣椒长势、农户需求和天气状况,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农户做好管护。蓬勃发展的辣椒产业,正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在更广阔的乡村土地上,我们应以更高远的眼界、更务实的行动,将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与生态宜居有机结合,推动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全面振兴。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让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在更多地方燃起,照亮中国乡村的未来。
(撰稿:范子涵 杨丹韶 供稿:“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马嘉瑞 刘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