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淬力同行·乡遇金谷”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踏上“非遗筑荟”文化探寻之旅。从巧夺天工的蛋刻艺术;到鎏金溢彩的掐丝珐琅,从承载历史的古建肌理,到充满烟火气的胡家庄民俗,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与非遗对话,于实践中触摸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温度。

镂月鎏金・丹青缀彩:蛋壳珐琅间的非遗华章
“得用刀侧走,直上直下必碎!”他演示运刀力度时像成员们介绍了技艺核心——“心不浮、手不抖、眼不偏”。促进团成员在金文渊传统雕刻技艺工作室沉浸式体验一场的非遗蛋刻课。“手腕松下来!”“顺着纹路慢慢趟。”渐渐地,团队成员张旭则把巧思藏进刻痕里,小蜜蜂、蝴蝶的传统纹样跃然“壳”上,透着年轻人的灵劲儿。











寒来暑往,案头的铜胎换了又换,不变的是指尖那股沉潜的“匠心”。景兴谷民间工艺工作室第四代传人赵巧萍向成员讲述景泰蓝掐丝工艺的百年脉络,“以前只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过,真自己上手才知道,单是掐那根细铜丝就难住人了。”团队成员赵紫晗捏着自己刚完成的小作,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釉料,眼里却闪着光。







梁椽探秘・匠心寻踪:古宅砖瓦间的时空对话
促进团成员走进中国古民居保护修复基地,触摸精雕古建,感受历史文化底蕴:上至二楼,梁枋“四凤图”藏着旧时讲究,富贾将凤凰图改为闭嘴形态分作两块。讲解老师问到两幅图的区别,成员们一脸疑惑,反复考量没有思绪。“中间牡丹花开合对应女儿婚嫁状态。”
















成员们随后驻足500余年历史的东阁,听摇扇老人讲述前世今生,“这种瓦当纹样是什么朝代的?”“屋檐的翘角有什么作用?”“阁楼里面都供奉着谁?”“打我记事起,他就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他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在老人的介绍中那些藏在飞檐翘角、瓦当纹样里的故事逐渐清晰。




沿着东阁西下,团队成员听见一阵悠扬的二胡声。房间里,白发老人正端坐拉琴,手指在弦上翻飞,《茉莉花》的调子清越动人。“张大爷,您这手艺真绝!”志愿者笑着打招呼。老人停下弓,乐呵道:“瞎摆弄呗。年轻时在生产队,收工后没别的乐子,就自己琢磨二胡、笛子、口琴,一来二去倒练出点门道。”他脚边的布包里,还躺着擦得锃亮的笛子和口琴。皱纹里盛着的,是对生活的满腔热忱。
守艺胡庄・同心互脉:民俗舞台上的青春担当
胡家庄戏台作为太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其木构雕刻尽显传统工艺之精。这些历经风雨仍清晰的雕刻,既添庄重华美,更让每道刻痕成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胡家庄举办为期五天的民俗表演活动。促进团成员提前到场帮忙搭起一方舞台。《拥军花鼓》结束后,志愿者们和表演过后的爷爷奶奶唠起家常,“您老今年高寿呀?”“六七十啦!”老人们笑着应答,眼角的皱纹中透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儿。“奶奶,您刚才的表演真带劲!能教教我不?”成员李豪婕凑上前,眼里满是雀跃。奶奶爽快地拿起铜钹,“来,跟着我喊拍子”她手腕一抖,钹面相撞发出清亮声响,“咚咚嚓!咚咚嚓!”节奏里裹着乡土的鲜活,也裹着老一辈对民俗的热乎劲儿。






表演结束后,成员们主动帮忙清理场地、整理道具,忙碌的身影得到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咱们办活动是为了服务百姓,你们来帮忙,也是在传递这份初心。”村长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深深牵动着每一位成员的心。夕阳西下,古老的戏台前,传统艺术的韵味与青春力量的活力交织碰撞,勾勒出一幅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动人图景。



这场“非遗筑荟”之旅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全景式探访,更是一场青春力量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共鸣。当蛋壳绽放出创新纹样,当珐琅釉色映出当代目光,当古建砖瓦间回荡着青春问答。非遗的“古韵”正在新一代的参与中焕发“新辉”。未来,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将持续延伸,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扎根生长,书写更绵长的传承篇章。
(撰稿:孟晶晶 尚文蕊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