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灵丘县团委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晋中信息学院“达灵”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村,在传统庙会期间开展“非遗体验+产业调研”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丘罗罗腔与东河南村百年花灯制作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微纪录片拍摄,深度挖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潜能,旨在为古老非遗注入时代活力,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匠心守艺:东河南花灯 古韵焕发新生机
承载着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的千年文化记忆,灵丘县东河南村花灯制作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面对工业化冲击下的传承挑战,东河南村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产业振兴”融合新路,建成县级非遗手工工艺灯车间,不仅有效守护了文化根脉,更开辟了村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晋中信息学院“达灵”乡村振兴促进团此行深入东河南村,亲身体验非遗传承实践。特邀花灯非遗传承人王东照、瓮上称进行现场教学,系统讲解花灯的历史渊源、精湛工艺与丰富文化内涵。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青年学子们将校徽、书院徽等元素创新融入传统花灯设计,让青春创意与古老技艺在京西福地碰撞出火花。







“这次沉浸式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也看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创新可能。”团队成员左健深有感触。
据了解,东河南村“非遗+产业”发展模式已见成效。村民反映,依托花灯产业,腊月旺季增收可达4000余元,订单量显著提升。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广大乡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振兴实践样板。

幕后传承:罗罗腔戏韵 坚守铸就新声
在探访花灯技艺后,“达灵”团队深入灵丘罗罗腔剧团后台,亲身体验勒头勾脸、穿戴戏服头饰等传统妆造环节,零距离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艺术的传承故事与幕后坚守。幕布之后,演员们一丝不苟地排练,道具师傅精心打磨器具,化妆师细致勾勒脸谱——这些鲜为人知的点滴付出,共同构筑起传统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坚实根基。



团队成员郑钰娟在体验后感慨:“当戏服加身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温度。短短二十多分钟的穿戴已觉不易,演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份源于热爱的坚守,令人无比动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促进团成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刻体会到每一场完美演出背后凝聚的艰辛汗水与匠心传承。21岁的刀马旦赵艳红是剧团最年轻的演员,这位为传承罗罗腔艺术而选择放弃大学录取机会的姑娘坦言:“第一次登台时观众的热烈掌声,让我真切领悟到这份艺术沉甸甸的价值。”她的选择,正是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文化赤诚守护的生动写照。

剧团长郭宝宝介绍,作为县级演出团体,他们每年需完成300余场演出,条件虽艰苦,但始终坚持“以老带新”的传承模式。“正是老一辈艺术家无怨无悔的坚守,以及像赵艳红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加入,才让这项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得以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机。”安团长的话语中充满欣慰与期望。

“当你真正走进戏曲的世界,就会被它那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团队成员禹志强在深入体验后由衷地感叹道。

当古老的技艺遇见青春的创意,当幕后的坚守遇上时代的关注,沉睡的非遗便能焕发蓬勃生机,融入当代生活,润泽百姓心田,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与“硬支撑”。青年走进乡土,乡土滋养青年;文化点亮乡村,乡村托举文化。这双向奔赴的力量,正是非遗永续传承、乡村全面振兴最动人的希望之光。


学生感悟:
“得知我要拍摄并剪辑非遗视频的时候,非常紧张也很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想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传达罗罗腔的魅力,又害怕效果不好,搜索了非常多关于非遗的视频,最终决定以微纪录片的形式传达。进入幕后,非常新奇的是和之前在台前看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拍摄没有想象中困难,一切都顺其自然,老师们也很配合采访还会主要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本领,他们也非常想把罗罗腔发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还邀请了同学体验戏曲妆照,感受传统艺术的鲜活,通过此次拍摄让我们离罗罗腔更近了一步。”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箕城书院 王珂玮
“来之前,“非遗”只是书本上的词。但在东河南村花灯车间,看着王师傅、瓮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将竹篾彩纸化作流光溢彩的灯,我惊呆了。笨拙地将校徽融入花灯纹样时,仿佛把自己的印记悄悄烙进了这千年的传承。听乡亲们说,这门手艺让腊月增收数千元,心里特别暖——原来守护文化根脉,真能让日子“亮”起来。庙会那晚,看着我们参与的花灯亮起,照亮乡亲们满足的笑脸,指尖残留着竹篾的触感。那一刻我懂了,这不仅是点亮夜晚的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点亮乡村希望的光。”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杏花书院 李柯璇
(撰稿:李柯璇 供稿:三达书院 摄影:王珂玮 焦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