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石楼县,烈日将黄土高原的沟壑晒得发烫。石楼县义牒镇石家坪村的20亩辣椒田里,翠绿的辣椒植株在微风中摇曳。28岁的孟繁慧蹲在地头,抚过青翠的辣椒枝叶:“这些还没成熟的辣椒,就像我们刚起步的梦想,需要时间和汗水去浇灌。”
7月8日,“石楼新征”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这片辣椒田。他们挽起裤腿除草、与创业青年同吃一锅农家饭、在田野间畅谈乡村振兴的梦想。石楼县团委副书记霍钰文全程参与,她望着这群年轻人被汗水浸透的后背感慨:“新时代的青春,就应该这样扎根在泥土里。”



“把热血变泥土里的养分”——四个青年的创业初心
这片辣椒田的故事刚刚开始书写。“起初只是想在柳林县搞熟食店谋生,却在回乡探亲时,看见家乡土地撂荒,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孟繁慧、苏小龙、郭强、冯宇涛四个年轻人转变了想法,毅然回到家乡石楼县,开始了他们的农业创业之路。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不同于当地多数农户的只种植,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路:从辣椒种植、收割,到深加工、终端销售,打造“一条龙”产业链。“我们想把家乡的辣椒做出特色,从田间直接送上餐桌,可这条路比想象中难太多。”冯宇涛说道。这个当兵回来的小伙子,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农业“技术员”,白天跟着老农学习种植技术,晚上熬夜研究市场趋势。他们从最初的4亩试验田起步,到现在的20亩规模,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




“劳动中的青春对话”——田间地头的生动课堂
7月正值辣椒田管护的关键时期。“虽然你们不是农学专业,但除草、松土这些基础工作也能帮上大忙。”郭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辣椒生长的知识。王家乐第一次拿起除草机,汗水很快浸透了衣服:“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乡村振兴',今天才真正体会到农业工作者的辛苦。”




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用新鲜蔬菜做的农家饭,聊着各自的见闻和想法。“他们退伍不褪色,始终心系家乡,看到乡亲们守着金土地却过不上好日子,毅然放弃外面发展的机会,带着‘振兴家乡’的信念回乡创业。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担当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最需要学习的。”王煊老师的话,让大家对这四位青年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热辣的无限可能”——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昨天我们了解到,石楼曾是红军东征地,而现在的石楼更需要新一代青年‘出征’。”下午的座谈会上,促进团成员结合自身专业,为这片辣椒田的发展出谋划策。“可以打造‘石楼辣小子'IP形象,通过短视频讲好创业故事。”“可以考虑农旅融合,开发辣椒田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促进团成员结合专业所学,从品牌打造、电商营销、农旅融合等角度积极建言献策,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这种青年之间的思想碰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从田垄到车间,从餐桌到文旅,每一分热辣里,都跳动着乡村振兴最鲜活的脉搏。


6小时的田间劳作,10双磨破的手套,让只在课本读过的乡村振兴,变成了能触摸到的泥土温度;清出的4亩地块,不仅让辣椒苗重获生长空间,更让创业青年们看到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希望;8份建议或许稚嫩,却藏着年轻人对“如何让家乡更美好”的思考。霍书记总结道“乡村振兴的根,就扎在这样的田垄里。他们四个从荒草里辟出这片辣椒地,靠的是‘敢回来’的闯劲;你们今天肯把脚印印在泥里,凭的是‘接下去’的担当。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一茬人种下种子,一茬人浇灌生长,这就是乡村振兴最扎实的接力。”



“石楼新征”乡村振兴促进团用这样的行动证明:青春力量从不是空谈,而是能弯下的腰、能磨出的茧、能落地的招;他们更用这份投入诠释: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孤立的奋斗,而是接力的坚守——就像那些被清除的杂草,挡不住辣椒苗向上生长的劲头,更挡不住一群人共赴振兴的脚步。这火红的颜色,正是青春在沃土上燃烧的烈焰。
(撰稿:杨亚兰 陈裴睿 供稿:“石楼新征”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叶子昕 尹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