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三下乡】在仙堂山 听山水说“致富悄悄话”——晋中信息学院“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文旅记

发布时间:2025-07-11阅读数: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仙堂山的晨雾,山间的蝉鸣与松涛便奏响了苏醒的序曲。7月10日,晋中信息学院“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踏入这片千年山水画卷。青春的脚步叩响石板路,带着求知的热忱与探索的渴望,他们化身文旅振兴的“解码者”,在层峦叠嶂间寻找答案。

沉睡资源的“苏醒”:让山水与文化变现

站在仙堂山山腰远眺,错落的村庄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里没有浮夸的口号,只有文旅产业深深扎根于土地后,村民脸上的笑容和乡村悄然发生的变化——道路拓宽了,腰包鼓胀了,年轻人回归了,乡村的活力也随之复苏。仙堂山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未必都要依赖“高大上”的产业,立足本地资源,做足文旅文章,同样能让乡村焕发新生机,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仙堂山的文旅答卷:在山水间铺就乡村振兴路

当地以仙堂山为核心,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旅游开发方面,全面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修建游览步道和观景平台,显著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精心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推出多样化的主题旅游线路,有效吸引了各类游客。

仙堂山景区的日常运营,直接带动了大量就业岗位的诞生。山门值守的保安、负责环境保洁的工作人员、驾驶观光车的司机等职位,均可由周边村民担任,使他们在自家门口便能找到稳定的职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景区客流的不断增加,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业态也随之蓬勃发展,吸引了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新热点。

每月初一、十五的清晨,仙堂山山门前总是比往日更显热闹。景区长期坚持的“10点前免门票”政策,为那些赶早来烧香祈祷的香客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周边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气红利”。这一习俗与文旅的有机结合,使仙堂山拥有了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许多香客多次前来,逐渐熟悉了山里的环境,甚至带动家人朋友一同前来休闲游玩。景区顺势引导村民规范经营,统一制作“乡村特产”标识,既保留了原有的烟火气息,又使增收途径更加稳固。

初一十五的“免票香期”,虽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措,却巧妙地借助贴近民心的习俗,转化为宝贵的文旅资源。如此一来,香火缭绕之处不仅洋溢着信仰的温情,更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热力——游客来得勤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乡村的活力也跟着旺了。

文旅牵线:串起“颜值”与“价值”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所在。仙堂山景区在积极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与周边乡村治理有机结合,既守护了自然山水的本色,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二十公里外的东湖公园也在悄然接力:曾经浊漳河废弃河道垃圾堆积如山,借助今年全市环境卫生大整治的契机,清淤拆违、增绿透水,转眼间变身城市绿肺。步道、灯杆、直饮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市民抬脚即可入园,与仙堂山的乡村烟火气相得益彰,悄然将襄垣的山水颜值转化为人们的日常幸福感。

文旅产业就像一根线,串起了就业、特产、环境这些散落的“珍珠”,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价值”。这或许正是仙堂山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宝贵启示:立足本土、惠及本土,方能确保振兴之路稳健而长远。

仙堂山的实践告诉大家,乡村振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当沉睡的山水被唤醒,当古老的文化被点亮,乡村就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像仙堂山一样的乡村,在文旅融合的春风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撰稿:范子涵 王钰博 杨丹韶  供稿:“信火襄传”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马嘉瑞 刘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