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指引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来到了浸润着国家级非遗“晋作家具”的唐人居古典家居公司里,与华夏农耕文明迎面相逢,听见千年间农具与土地碰撞的回响。

耕读:刻在基因里的文明密码
唐人居研学基地加老师在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农耕文明时,几位同学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他们明白:“耕”是汗滴入土时的踏实,是春种秋收里的时序敬畏;“读”是笔墨间的明理,是典籍中的处世箴言,二者交织的,正是华夏儿女“接地气、明事理”的生存智慧。



器物:沉默的文明史诗
农耕文化展馆内,柔和的灯光为农具镀上一层暖黄。实践团成员目光扫过带着包浆的犁杖、纹路分明的耙子、编结精巧的竹篮。有队员蹲下身,鼻尖几乎贴近一架竹编簸箕,看清篾条交错的角度时轻声惊叹;还有人举起手机,镜头对准犁铧上深浅不一的磨痕,试图拍下那些与土地较劲留下的印记。



陈利红老师拿起一只缺口的陶瓮,翻转着让大家看内壁的细密裂纹:“这是祖辈们盛粮的器物,每道裂痕都藏着丰收的重量。”队员们的指尖拂过器物边缘,粗糙的触感里,触摸千年前农人掌心的温度。



匠心:木作与农具的对话
晋作家具工坊的松木香漫过鼻尖,实践团成员的目光被角落一架未修复完工的旧式农具吸引。斑驳的木架旁,修复师张师傅正专注地打磨一根弯曲的木柄。有队员悄悄走近,看到他拇指按压的位置刚好是木柄最易磨损处,砂纸移动的轨迹与手掌握持的弧度完美契合。


大家这才懂得:农具的修复从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让木与土的记忆延续,让器物重新拥有“耐劳”与“贴心”的双重生命。
触摸过农具的温度,聆听过农耕的故事,商务英语学院“‘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将持续耕读青春,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


当实践团成员走出工坊,田埂上的风吹过脸颊,他们明白,这些农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文化兴盛”的精神支点。青年学子们将继续以“耕读”之心,在传承中创新,让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生长出更蓬勃的力量——这便是对“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最鲜活的青春实践。




学生感悟:
“踏入农耕文化展馆,通过触摸那些带着岁月磨痕的农具,聆听老师讲述背后的故事,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在小暑时节辛勤劳作的身影。农耕文化,不仅是创造物质的过程,更是蕴含着修德悟道的智慧。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是谁’,给予我们深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次参观农耕工具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农耕文化的珍贵与伟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持续“耕读”青春,努力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英语2301班 王雪茹
“在触摸以前的农耕工具时,这本‘活教材’让我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接力,也看到了古人的大智慧。这些旧物件承载着那段岁月,体现了老祖宗的韧性,农耕文化不只是过去的故事,藏着的这份耐心与踏实也激励我们一直前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只是种地,更是咱青年该懂的理儿。这里头的坚持、互助,值得我们慢慢琢磨,让我们把这股‘农耕劲儿’变成青春的闯劲儿,在新时代‘活’成根的力量,不懈奋斗,把农耕文化的‘根’传下去。”
——英语2301班 马梦圆
“走进餐厅,墙上挂满各式农具,好多物件见都没见过,却像打开了农耕文化的窗。铁犁泛着旧光,竹筐缠着岁月痕,带钩带架的家伙什里,藏着古人与土地相处的密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些老物件正是农耕文明的见证。古人顺天时、量地利,把对自然的敬畏融进工具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就藏在这些实打实的智慧里,让人触摸到民族的根。”
——英语2404班 王一轩
(撰稿:王雪茹 栗卓卓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 摄影: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