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三下乡】从嘉年华舞台到乡村课堂 晋中信息学院用“非遗+声波”丈量公益的N种可能

发布时间:2025-07-12阅读数:

7月11日,晨曦中的石楼县西河社区青少年图书馆,被一阵阵清脆的童声和欢笑声唤醒。“石楼新征”乡村振兴促进团携非遗手作体验、音乐探索课程与万物“声”长爱心计划,为乡村儿童开启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美育之旅。当三下乡的“志愿红”遇见高校音乐嘉年华的“音浪”,一场以声量转化爱心、以专业赋能公益的创新实践,在黄土地上悄然绽放。

非遗匠心润童年:五感沉浸的文化传承

“姐姐,我的艾草养生锤香不香?”小女孩高举亲手缝制的锤子,清冽药香弥漫课堂。在这里,非遗不是遥望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体验。触摸拓印上的纹路,轻嗅香囊里的草药香,细看漆扇上的传统纹样,当传统技艺在童趣体验中苏醒,五感交融间,非遗的种子已悄然种入心田。让非遗“活”下去,就要让它融入生活日常。叶子昕指着孩子们腰间自制的香囊笑道,“你看,文化自信正随草药香飘进他们心里。”这场打破“静态展览”模式的沉浸式体验,让沉睡的技艺在稚嫩掌心中重获新生。

让非遗“活”起来,关键在于找到它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尹世昌分享道,“我在镜头里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发芽。” 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跳脱了枯燥讲解的窠臼,以“动手做”为核心,让抽象的“非遗”概念,化作孩子们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生动形象。当一份份略显稚拙却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时,传统之美完成了在新生代中的“破冰”之旅。

音浪化爱浪:声量丈量公益的破界实验

活动的高潮,随着《送你一朵小红花》温暖旋律的流淌而到来。在促进团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纯净的歌声在教室内汇成一股暖流。这动人的合唱,不仅是一堂音乐探索课,更是创新公益项目——万物“声”长爱心计划在石楼土地上的生动落地。

活动中,当屏幕上播放出“音浪歌手”们为西河社区小朋友录制的祝福视频时,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映着远方学子的笑脸,耳畔回荡着跨越千里的歌声与鼓励——“愿你们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用知识的画笔,描绘出属于你们自己的灿烂人生”“希望你们能够像风一样,怀揣梦想,飞到更远的地方,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不仅是不同高校学子对乡村儿童的温情寄语,更成为一场跨越地域的美育对话,它让西河的孩子们感受到,远方有人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也让“音浪”的意义超越了音乐本身,化作高校力量联结乡村、用美育点亮童心的鲜活注脚。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校园品牌活动的巨大影响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动能。” 项目发起人之一王煊老师在活动现场介绍,“万物‘声’长计划的核心,就是创新性地将2025‘音浪太强’高校音乐嘉年华的澎湃‘声量’与广泛关注度,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公益行动。” 该计划开创性地搭建了“专业舞台+公益赋能”的双驱动模式,音乐嘉年华舞台上的每一次掌声、线上传播的每一点热度,都将转化并用于乡村儿童美育项目。即将送达的爱心物资,正是首批由“音浪”转化的成果。

破界·共益:高校社团文化的升维探索

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它呼唤我们走出象牙塔,更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汇聚众智。这种“破界”思维,就是将强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度结合,让“音浪太强”的能量精准滴灌到石楼这样的乡村课堂,这正是探索“大平台引领,微公益落地”的一次生动实践。这种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资源厚度与影响力广度,更点燃了高校社团参与社会服务、贡献青春智慧的澎湃激情,为社团文化注入了厚重的公益内核。

“声浪终会退潮,但爱心能‘声’根发芽。”水拓丝巾流淌星月,艾草锤散发坚韧暖香,这些由“音浪”灌溉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万物“声”长。“音浪播种希望,美育照亮西河!”在石楼葱郁的山野间,“石楼新征”乡村促进团成员们,以非遗的匠心、美育的温情和“音浪化爱浪”的创新智慧,书写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崭新篇章。促进团不仅为西河社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文化星空的窗,更以“破界”的勇气和“共益”的担当,为高校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新路径。当青春的热忱与专业的力量在乡土石楼相遇,希望的种子已然破土,静待万物“声”长,芳华满野。

(撰稿:杨亚兰 王家乐  供稿:“石楼新征”乡村振兴促进团  摄影:叶子昕 尹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