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初染太行,薄雾轻笼山坳。“三下乡”小艺中华文脉传承团的志愿者们已踏着晶莹的晨露,在这个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古村落播撒普通话的种子。他们身上的红马甲与朝阳同辉,一场以乡情为墨的语言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巷里的“语言接力”:乡音与普通话悄悄“相遇”
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山村最灵动的风景。带着电子问卷调查表,在青石板铺就的村巷里,与老人们畅谈古今;在“光荣之家”,志愿者们与老一辈村民亲切交流,记录下珍贵的乡音记忆;在“美丽人家”,他们开展实用普通话教学,帮助村民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十星级文明户”,志愿者们见证了村民自发推广普通话的生动实践。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推普工作的坚实足迹。













红盒里的“时光勋章”:新老牵手话传承
当丈量乡村的脚步走到“光荣之家”,84岁的老支书从一个精致的红盒里取出他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红绒布衬得章面愈发鲜亮,金黄的党徽与飘带纹路清晰如新,连边缘的细小齿轮都毫无磨损,仿佛昨日才被郑重授予。志愿者们屏息凝视,仿佛看见多年前那个清晨,他颤抖着接过这枚光荣印记,指尖反复摩挲“光荣在党50年”七个字时,眼里泛起的泪光。此刻,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与志愿者青春的手指共同托住这枚星光,沉甸甸的分量里盛着半世纪的坚守,新老两代人关于忠诚传承的对话,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厚重。





灯光下的“初心答案”:让乡音与时代同频共振
华灯初上时,村委会的灯光依然明亮。志愿者们围坐在数据分析屏前,58份问卷化作跃动的信息洪流。志愿者指导老师高雅姝说:“在与村民们的互动中,我看到他们眼中对学习普通话的渴望,也感受到方言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让我明白,推广普通话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要为乡亲们打开更广阔的天地,让每个人都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故事。”









这次推普之行,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道路与房屋的焕新,更是知识与语言的互通。普通话的推广,为小南会村架起了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也让乡音与时代共鸣。当村民们的乡音逐渐融入标准的发音,当孩子们用普通话读出更远的未来,语言的进步终将凝聚成乡村发展的磅礴力量。推普之路,亦是筑梦之路,而红遗许村顺时中华文脉传承团的志愿者们始终坚信,能以青春之力踏响文脉传承的节拍,成为这场文化守护之路上的同行者,便是岁月赋予的最珍贵的荣光与使命。


(撰稿:张雨婷 曹炜焱 杨田茹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 摄影:张耀文 王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