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青春追晋韵 传统映“新生”!晋剧这样“走进”年轻一代——晋中信息学院“晋剧会说话”文化推广专项志愿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5-09-18阅读数:

9月17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晋剧会说话”文化推广专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早就玩起了让传统“活”起来的“花”活。志愿者们一同走进毣谷书院2F故事·时“间”,在这场“晋韵传承,戏趣同行”的活动里,亲手触摸不一样的晋剧魅力。

PPT开讲!晋剧知识“快充”中

“为什么晋剧的丑角画着夸张脸谱,一开口却能震慑台下?”郭浩彬队长话音刚落,原本讨论的细碎声音逐渐平静下来,这个的问题,瞬间将大家从知识科普的聆听状态拉入到主动思考的互动中,让“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质变得鲜活起来。他随即结合经典片段拆解,点出丑角唱腔的韵味与台词的精妙,台下的讨论声渐渐化作专注的倾听,偶尔响起的笑声里,藏着‘原来如此’的共鸣,让整个现场的氛围,从热闹的互动慢慢浸成了带着暖意的热烈,连晋剧里丑角的鲜活劲儿,都仿佛飘到了大家眼前。

抢答+闯关!文化竞技“燃”起来

知识讲解的尾音刚落,知识抢答赛的哨声就紧跟着响起。各小组瞬间 “绷紧了弦”,从“旦角的柔媚身段、净角的刚劲气魄”这类角色特质,到“《小宴》里吕布戏貂蝉的典故、《算粮》中的经典唱段背景”等剧目细节,每道题刚念完,台下的应答声就裹着举手的动作一起涌来。答对时,小组队员一起欢呼,掌声跟着“炸”开来;遇上稍偏的题,答错后恍然大悟的轻“哦”声飘起来,又很快被下一题的热烈抢答盖过——那些原本需要死记的知识点,就在这一答一叹的互动里,悄悄扎了根。

紧接着的趣味竞技环节,直接把现场气氛推到了顶点。“照片复原”任务一公布,各队立刻分工,默契配合。指尖翻飞间,原本零散的服饰纹样、脸谱色块,渐渐拼成了完整的影像。

“水袖扫贴”游戏中,大家手持水袖初次尝试,时而轻挥,时而稳送,在队友的实时指导与姿态调整中,精准将道具贴至目标位置,戏曲身段的柔美与力道尽显。文化底蕴与团队协作在此刻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整个现场,欢声笑语裹着加油声在空间里来回荡,文化里的晋剧韵味,和团队间的默契协作撞在一起,迸出的火花亮闪闪的,连空气里都飘着又热闹又鲜活的劲儿。

合力造脸谱!传统美学“活”起来

笔尖轻点、朱红映眉。成员们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勾勒轮廓、调配色彩、雕琢纹饰,前半程学到的晋剧行当知识,就这么藏进了笔尖:丑角的笑眼、生角的剑眉、净角的红面,都在协作里慢慢显了形。最后交出的脸谱各有特色,有的配色鲜亮,有的纹饰小巧。同学们递颜料、帮着调整线条的小互动不断,原本静态的传统美学,就这么在画脸谱的过程里“活”了过来。

志愿服务队没把传承挂在嘴边,却用年轻人最易接受的的方式,搭起了一座对话传统的桥,让晋剧卸下遥远的标签,变成年轻人能亲手触碰的文化符号。那些藏在细枝末节里的晋韵,早已悄悄扎根,成了志愿者们对本土文化最鲜活、也最对味的认同。

学生感悟:

“这次活动让我对晋剧有了全新认识,原来传统戏曲的唱腔、身段藏着这么多讲究。和同学配合练习时,从生疏到默契,不仅懂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真切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温暖相遇,让我爱上了这份厚重的传承。”

——毛鑫蕊

“起初以为晋剧遥远又晦涩,亲身参与后才发现它的鲜活灵动。和伙伴们一遍遍打磨动作、磨合节奏,争执与欢笑中,我们既练出了默契,也读懂了戏曲里的韵味。原来文化传承从不是空谈,而是在协作中亲身感受、用心传递。这次经历,让我成了晋剧文化的小小爱好者与传承人。”

——李亚楠

当最后一笔脸谱色彩干透,水袖被轻轻叠好,这场晋韵传承,戏趣同行的活动也落下了帷幕。但留在现场的,不只是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一段段热闹的互动记忆——更有晋剧从遥远戏台走进青年心里的温度而这份带着个人温度的记忆,正是文化最好的延续——它让传统不再停留在过去,而是能跟着青春的脚步,一直下去,走更远。

撰稿:赵若彤

摄影:赵若彤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