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中秋佳节之际,为让特殊学校的儿童感受传统节日的温暖与文化魅力,10月14日,艺术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部“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走进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以“非遗体验”为核心,开展了“‘圆’来有你,‘兔’个开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队志愿者带着折纸、泥塑、传统纹样绘制等非遗项目,与特殊教育学校全体学生携手,在动手实践中解锁非遗新玩法,共赴一场兼具文化味与温情的中秋之约,为孩子们的成长记忆添上一抹厚重又温暖的文化色彩。
精心筹备
筹备期间,服务队多次与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沟通,了解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与动手能力,最终确定“低难度、高趣味、强互动”的活动方案。物资采购环节,志愿者严格筛选安全无毒的材料。场地布置上,服务队提前3小时前往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用蕴含传统纹样的KT板、色彩明快的气球装点操场,划分出三大非遗体验区,摆放好分区操作的桌椅。每个游戏配备了两名志愿者,方便孩子们理解创作流程。



10月14日下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志愿者与孩子们对接,用微笑与点头拉近彼此的距离,原本有些腼腆的孩子,也渐渐放松下来,主动询问活动内容。


温情定格
活动现场设置三大体验区,孩子们可自由选择参与。在“兔子折纸区”,志愿者先拿着折纸慢速示范,将“对折压边”“翻折兔耳”等步骤拆解成简单动作,遇到动手稍慢的孩子,她便手把手辅助,孩子们虽然折的有些吃力,但也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玉兔”的折叠,变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中秋玉兔”。看似基础的折纸,实则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映照着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中秋粘土区”同样热闹非凡。志愿者们提前捏出月饼、玉兔等样品供孩子们参考,特殊教育学校的王同学看到粘土样品后,立刻拿起粘土揉成圆形,又用手指压出花纹,搭配一只小巧的兔子,将童真与传统美学完美结合,展现出对非遗文化的独特理解。而在“书签绘画区”,志愿者先给孩子们讲解“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中秋传说,再示范如何绘制缠枝纹、月亮、龙等非遗经典图案,孩子们听得认真,拿起画笔在书签上勾勒,有的还在书签背面写下自己的名字,把这份承载着非遗记忆的书签当作珍贵的中秋礼物。





整个创作过程中,操场上充满欢声笑语。志愿者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及时帮他们调整创作思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也时不时加入,与志愿者一同引导孩子。原本需要帮助的孩子,在完成作品后,还主动帮身边的小伙伴递颜料、折纸,合作与分享的温暖氛围在现场悄然蔓延。


当天下午,活动进入“作品展示与分享”环节。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聚堆的处在展示区前,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分享创作想法。稚嫩的话语里满是童真,每说完一句,孩子们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特殊教育学校的张老师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感动地说:“平时孩子们很少有这样的集体创作机会,今天看到他们主动交流、大胆展示,还能感受到中秋非遗文化,这真是太好了。”志愿者张瑞芳也表示:“孩子们的创造力远超预期,他们对非遗元素的理解很纯粹,这让我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不需要复杂的形式,只要贴近需求,就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收尾沉淀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分组开展收尾工作:清理现场,将剩余的粘土、折纸分类收纳,确保场地整洁,将桌子回归原本的教室。活动多余的物资回收利用,照片则筛选出孩子们创作、展示的精彩瞬间,为孩子们留存美好的回忆。
当晚的总结会上,服务队围绕“如何让非遗活动更适配特殊儿童”展开复盘,提出降低活动难度、增加非遗主题礼品、学习手语沟通等优化方向。同时,服务队还通过“心愿墙”收集到了孩子们的反馈,不少孩子表示“希望下次还能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一起做非遗”,这些反馈也为后续服务队的优化提供了方向。
此次活动,不仅让特殊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中秋文化的魅力,锻炼了精细动作与创造力,更让他们在互动中收获了关怀与自信。“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队长表示,未来服务队将继续聚焦非遗文化传播需求,创新非遗传播形式,让非遗文化在公益实践中焕发新生,用爱心与文化为更多的同学注入温暖力量。
撰稿:宋悦鸣
摄影:张耀文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