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由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主办、云梯非遗传习社承办的“方寸乾坤·镂艺流芳”雕刻非遗技艺研学活动,在非遗传承人符润娥老师的带领下于学生服务中心一层非遗研学空间热闹开展。本次活动以蛋雕这门“方寸间的艺术”为核心,主张让古老非遗技艺走出典籍,成为触手可及的实践体验。


以蛋壳为纸 探寻技艺溯源路
活动正式启动后,符润娥老师首先为在场学生带来生动讲解。从蛋雕技艺承载的千年匠心历史,到其“以蛋壳为纸、刻刀为笔”的东方美学特色,再到本次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与安全规范,内容清晰详实。这一环节不仅帮学生快速建立对蛋雕非遗的认知,更激发了大家动手创作的期待,为后续实践环节做好铺垫。


以蛋壳为戏 解锁创作乐趣源
活动启动后,符润娥老师做在摆满工具的桌前,拿起一枚蛋开启实操讲解,先说明鸵鸟蛋、鸸鹋蛋、鸡蛋、鹅蛋的特点与适用场景,接着拿起鸡蛋示范:“握刀要稳,力道像给蛋壳‘挠痒痒’,手腕带动刀刃,别用蛮力。”
同学们围拢着,目光紧盯她的动作,有的跟着比划。讲解告一段落,她来回在同学们之间走动,走到一位握刀姿势略显僵硬的同学身边,轻轻扶正他的手腕:“指尖再放松些,你看,这样发力才匀。”见另一位同学刻线时手抖,她又俯身在旁指导:“顺着蛋壳的弧度走,别急,慢慢找感觉。”符老师发现谁动作卡顿,便停下脚步,手把手调整握刀角度,耐心纠正发力方式,直到对方露出豁然开朗的神情,才笑着走向下一位。
大家在看与学、问与答中,更真切地感受着“因材施艺”的门道,课堂里满是专注与互动的暖意。


以少年意气 续文化薪火新篇
此次面向全院学生的B类社团研学活动,为晋中信息学院的同学们搭建了亲近非遗的平台。活动以“实践体验+文化浸润”为路径,通过沉浸式实践打破了非遗与学生的距离,让蛋雕等技艺从“书本知识”变为“亲手创造”,成功推动大家对非遗的认知从“被动了解”转向“主动参与”。未来,将依托乌马河非遗馆的资源,携手云梯非遗传习社持续推进此类研学活动,推出更多元的非遗主题活动,让剪纸、泥塑、蛋雕等传统技艺走进校园,借助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助力更多传统技艺在校园中传承,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土壤中持续绽放生机、焕发当代活力。


活动尾声,当众人捧出各自的蛋雕作品,那些尚显生涩的刻痕、略带歪斜的线条,虽难掩初学的拙朴,却字字句句凝结着专注与热忱。亲手触碰过蛋壳的薄脆、感受过刻刀的轻重,同学们才真正读懂这门技艺背后的不易——不仅是指尖的巧劲,更是岁月沉淀的匠心。这些带着温度的“半成品”,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它们是传统与青春碰撞出的火花,是文化传承播下的新种。当年轻的手握住刻刀,当古老的技艺走进校园,那些曾藏于时光深处的智慧,正借着这份热爱破土而出,在新一代的掌心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学生感悟:
“从前总觉得蛋雕不过是在蛋壳上刻刻画画,真拿起刻刀才知道,这薄脆的蛋壳里藏着多大的学问——稍一用力就会裂,力道轻了又刻不出痕迹,每一刀都得屏住呼吸找平衡。当试着把见过的传统纹样刻上去时,指尖划过蛋壳的纹路,忽然懂了为什么老手艺能传那么久:那些细密的刻痕里,藏着的不只是技巧,更是把时光一点点刻进骨血里的耐心。原来亲手触碰过,才能真正摸到文化的温度。”
——2023级 杨盛杰
撰稿:贺梓君
摄影:田宇思 白雅丹
供稿:云梯非遗传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