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寻“水”足迹 解锁新“净”界——晋中信息学院大健康学院绿“环”梦“净”专项志愿服务队水韵志愿行

发布时间:2025-10-24阅读数:

10月22日,大健康学院绿“环”梦“净”专项志愿服务队在嘉泰希望小学开展“水生态焕新”活动,以破解同学们“隐形用水”认知盲区为目标,通过趣味科普、互动实验与实践闯关,搭建“认知水足迹、认同护水理念、践行节水行动”的桥梁,让节水护水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水足迹“破圈”

“水足迹‘轻’科普”环节刚拉开帷幕,就吸引了同学们围坐成圈。志愿者们手持精心制作的画板,用“1件纯棉T恤耗水2700升”“1杯咖啡耗水140升”等鲜活数据,打破大家对“用水”的传统认知,清晰拆解水足迹包含的“直接用水”与“间接用水”两大范畴,同时手把手传授缩短淋浴时间、循环利用淘米水浇花、选择本地应季食材等可落地的“减足迹”技巧。

“智”水润童心

紧接着,一场妙趣横生的简易净水实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队长刘依林拿起活性炭颗粒,递到同学们面前供大家轮流观察、让大家直观感受其粗糙质地与表面孔隙,随后取出提前备好的模拟污水、过滤棉等实验材料,整个过程节奏放缓,每一步操作都配合细致讲解:先在漏斗里铺滤纸、叠过滤棉,拦住大颗粒泥沙;中间装活性炭,利用它的小孔“吸走”墨水和小杂质;最后再铺一层过滤棉,防止活性炭掉进烧杯。

随着污水一点点“淌”进过滤层,贴着过滤棉往下滑,蹭过活性炭时放慢脚步,脏污悄悄被“留”在层间。小兰小朋友忍不住发出惊叹,“咦?这水怎么慢慢变清了?”

“绘”一泓愿

志愿者王佳欣微笑着展开《保护水源》与《倾听水滴的呼唤》两张海报,结合刚才污水变清的实验原理,指着画面讲解:“大家看,这张的清水、小鱼和小鹿,是不是和咱们刚净化的水一样干净?另一张的干裂土地、枯草木,就是浪费水的后果。”她轻声说,“关紧水龙头、用洗菜水浇花,小青蛙、小兔子就有干净水;浪费的话,土地会裂,小刺猬都找不到水喝。”

讲解刚停,朵朵就举着小手问:“姐姐,这两张好看的海报,我们贴在哪里呀?大家才能都看到呢!”“咱们一起贴去教室外的宣传栏,那里每天都有好多同学经过呢!”

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将两张海报并排贴在教室外的宣传栏上。碧波荡漾的生机与土地龟裂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觉冲击让“节水护水”的呼唤不言自明。小宇悄悄摸了摸海报上那只喝水的小鹿,转身对小伙伴说:“我以后再也不让水龙头偷偷流泪了。”

水见“真章滴”

若说科普是“知识输入”,“分物对‘标’任务接力”便是“实践检验”。活动区域内,4个分别标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四色容器整齐摆放,旁边的盲盒里装满了贴合生活的分类问题。

同学们有序抽取盲盒题目,仔细研读家庭洗衣机洗衣耗水应归类至哪类用水范畴、按照虚拟水理论种植1公斤小麦的耗水归到哪一类用水类型等问题后,结合科普环节中讲解的用水分类原则,郑重地将问题卡片投入对应容器。队员魏雨涵即时上前核对,结合水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耐心讲解分类依据,答对者还能获得专属纪念盖章。学生们也通过互动强化了对水足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内容分享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重视隐形用水。

指尖“塑”清流

志愿者为每位学生分发彩色黏土、圆形纸板托盘等工具。以“节水”为创作核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节水知识转化为具象的黏土作品,用蓝色黏土塑造雨滴、水流造型,搭配白色云朵还原水循环场景;以黄、红两色黏土设计“节水小卫士”卡通形象,通过创意造型强化“珍惜水资源”的认知。创作过程中,志愿者同步讲解“一滴水的价值”“日常节水技巧”,实现“动手实践+知识输入”的双向融合。

这场聚焦水生态保护的主题活动,并非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以水文学、环境科学专业视角为切入点,系统拆解“隐形用水”背后的资源链条,有效填补了公众对间接水资源消耗的认知盲区。更重要的是,活动通过专业模型演示、让抽象的“消费即耗水”理念具象化,使“主动减足迹”的绿色行动指南可感知、可践行,真正实现环保理念从认知到行动的落地生根。未来,专业护水意识将转化为大众节水自觉,优化家庭用水、选低水耗产品、参与社区护水,点滴行动凝聚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强大力量,既回应当下供需矛盾,更长远守护“清水绿岸”,让“人水和谐”基因代代相传。

撰稿:景春园

摄影:凡中静 张佳荣

供稿:大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