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

完满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焦点 > 正文

【支队体验日】第28期:当太谷饼遇上国际友邻 这场非遗体验 让晋风跨越山海

发布时间:2025-10-25阅读数:

当面团在掌心揉出圆润,当古城纹样在画纸绽放,当刚出炉的饼香裹着麦暖漫遍角落。山西的老味道带着匠心,国际的眼光藏着好奇,二者在此刻双向奔赴。今天的太谷非遗馆里,文化的碰撞悄悄升温,正酝酿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暖相遇。

10月24日下午,由晋中信息学院完满教育委员会主办,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晋风传承专项志愿服务队联合国际交流学院、守望者辅导员工作室共同承办的支队体验日第28期:非遗为桥,心意“饼”承,在太谷非遗馆展开。

推开非遗的大门

非遗体验的每一次沉淀,都让晋地文化慢慢显露出最厚重的质感。当留学生们踏入太谷非遗馆,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迎向他们的,正是晋中市太谷区“鑫炳记”第五代传承人李俊伟。如今的他,不仅是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饼制作技艺的守护者;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份荣誉背后,藏着的正是他对晋商诚信之道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他的讲解温润入心,在与志愿者的中英双语轻声交流中,他们凝听“医心遗艺”中蕴藏的养生智慧;在百年纹路间感受“太谷味道”的温度;驻足于“乡风乡韵”前品味内外兼修的哲学魅力;在“古城拾韵”里寻找岁月留下的痕迹,从滋养身心的本草食养,到浸润千年的精神家园,太谷文化的脉络舒卷为一卷鲜活的图景。

跨越语言的体验,让留学生们化身为非遗故事的“解码者”,聚焦于那些更“走心”的文明印记。在这场以匠心为媒的相遇中,晋地非遗跨越文化的边界,成为中外学子共品的“文化佳酿”,千年技艺因青春的参与、因文明的对话,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勾勒古城的剪影

当文化的相遇超越浅层描摹,沉淀为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简单勾勒,城市便显露出它最本真的内涵。留学生们作为古城故事的“现场采风者”,以画笔为媒介,绕开了地标的机械复刻,转而聚焦于更“入味”的生活肌理,共同解读太谷这本厚重而温热的“文明手稿”。

笔尖与纸面的细腻交谈,大家小心地提取城市散落的“记忆切片”,不论是斗拱的层叠韵律,还是极致凝练的线条艺术,那些被岁月包浆的细节在色彩中复苏。当不同的文化背景交融,当古老的建筑被重新色谱解析,每一根稚拙的线条都成为文明的触角,在留白处相遇,在交错中共振。

揉捏百年的温度

沿着“心意‘饼’承”的主题脉络,留学生们在面香弥漫的工坊里开启了最动人的实践篇章。指尖触碰面团,如同触碰晋商百年前的温度,这不仅是食物制作,更是与时光对话的“沉浸式体验”。定型时彼此会心一笑的创意碰撞,面团在掌心传递,文化在指尖交融,整个空间弥漫着跨越山海皆能共鸣的焦甜香气。

在志愿者的陪同下,留学生们作为跨文化体验的“同行者”,大家共同解锁与品味手工制作里最质朴的“温暖联结”。太谷饼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在信院学子的见证下完成跨越时空的文明传递,原来最朴素的食物里,藏着最永恒的文化基因。

聆听尘封的过往

当指尖真正触碰到历史肌理,文化传承便从书本概念转化为一场可感可知的“全息投影”。志愿者和留学生们卸下游客身份,以“探秘者”的姿态开启与供销社的对话。在大家学着用异国腔调学着念“供销社”三个汉字时,粮票、搪瓷盆突然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坐标。他们将镜头转向老式杆秤,生活智慧正通过数字媒介完成“全球共享”。有的异国青年用手机记录下这“沉浸式换装”的瞬间,对着换上晋商长袍的自己露出惊喜的微笑,仿佛完成了与这片土地的第一次深度“绑定”。

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通过青春视角重新“上架”,大家用当代语言解码古老智慧,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得以激起新的波澜。

当相机定格下手持太谷饼的笑脸,当饼香还萦绕在非遗馆的角落,这场以“非遗”为桥的相遇,是一场跨越了山海的文化共情。晋风传承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期待更多国际友邻走进山西、读懂山西,让传统与国际对话,让文化在双向奔赴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撰稿:杨 靳雅茹

摄影:团委影视工作室 晋风传承专项志愿服务队

供稿: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晋风传承专项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