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活动 > 正文

花承古韵献慈萱 枝焕新生寄春晖——晋中信息学院食品与环境学院母亲节主题传统插花文化实践课堂

发布时间:2025-05-11阅读数:

为弘扬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以美育浸润心灵、用花香传递感恩,5月10日12:30,花艺协会于三达书院意空间举办“植愈心动·以花寄情”主题插花活动。活动由花艺协会携手食品与环境学院主办,特邀甜甜老师全程指导,学生代表王美同学、孙晨博同学担任助教,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场兼具文化传承与温情表达的创作实践。方寸花影间,古典技法与现代温情交融,为母亲节增添了一抹清雅隽永的东方韵味。

活动现场,花艺协会的王美向同学们展示了剑山的基本使用方法:“先把剑山放进容器底部压稳,选粗一点的树枝作为主枝,斜着插进针阵里。”她拿着一支香樟树枝示范,“找好角度后轻轻转动枝条,让针尖卡进树皮缝隙,这样就能固定住了。”对于细茎的花材,她建议:“非洲菊这类花杆比较软,可以先用几根小菊打底,交叉插在剑山上形成支撑架。”看到有同学的花枝东倒西歪,她又补充:“插的时候要像搭积木——先立主枝,再补辅花,最后用黄莺草填补空隙。同时要注意一点,所有的花一定是朝向你自己的,相当于你是主角,所有的花都朝着你绽放。”

甜甜老师巡回指导期间,以专业视角迅速定位各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一组主枝过直失却灵动,建议将香樟枝旋转30度,利用天然弯曲创造视觉动线;第三组非洲菊分布过于对称,调整为错落层叠结构,增强立体层次;第四组剑山位置偏移导致重心不稳,指导将容器向左侧微移一点……

针对黄莺草易塌、枝条僵硬等技术难点,甜甜老师现场演示“以花补形”“借势塑骨”等传统技法,仅通过调整辅花位置与枝条角度,即化解多数造型缺陷。过程中未直接修改学生作品,而是以提问引导自主优化,使学生在修正作品时自然融入情感表达,确保每件作品既符合传统美学范式,又保留创作者个性痕迹。

孙晨博同学在协助指导时,驻足于第五组桌前,目光掠过拥挤的玫瑰与非洲菊。他俯身抽出一支月季,枝条分离的刹那,底层的香樟枝虬结纹理骤然显露。花茎斜移至剑山右后方空位,原本淤塞的视觉动线豁然贯通。指尖拨动黄莺草填补间隙,三两片小菊叶掩住剑山铜针。组员怔然凝视,原本局促的作品忽生山林晨雾般的通透感。

参加者们从最初的迟疑试探,到后期指尖流转的默契,见证着传统技艺的破茧之变。手指抚过香樟枝的皴裂树皮,修剪玫瑰茎刺时的屏息凝神,非洲菊与剑山铜针的精准卡合——方寸之间,传统美学悄然浸润。当最后一支非洲菊归位时,工作人员悄然举起相机——镜头里,瓷碗沿垂落的香樟枝影与少年专注的眉睫重叠,铜针上的水滴折射出虹色光斑。

午后阳光漫过窗棂,非洲菊的淡香仍在空气中浮游,剑山铜针上的水痕渐次蒸发,在地面投下蛛丝般的细影,恍若时光无声织就的经纬。

一枚非洲菊花瓣遗落在桌面,水珠凝于瓣尖,折射出虹彩光晕——恰似年轻的手触碰古老技艺时,总会迸发的新鲜可能。而所有未宣于口的期待,都将在下一个春天,随着校园新发的第一簇绿芽,悄然生长。

(撰稿:于双艳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王张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