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浮动秋光里,一瓣馨香一瓣诗”,当秋日的微风拂过校园,鼻尖萦绕的不仅是季节的气息,更是一场关于嗅觉与创意的奇妙邀约。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9月26日下午在上河书院206竹林·围炉夜话开展“秋日寻香记——感官创想实验室”活动,以植物香料为纽带,开启一场融合嗅觉体验、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的秋日盛宴。

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主持人靳媛媛以“秋日里的香气记忆”为话题开启互动,“大家印象里的秋天是什么味道?是奶奶煮的桂花糖粥,还是路边烤红薯的焦香?”轻松的提问瞬间点燃现场氛围,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我老家的秋天有满山的野菊香,每次闻到都想起和朋友爬山的日子”“学校食堂的糖炒栗子味,一到秋天就成了我的‘治愈信号’”……在热烈的分享中,顺势引出本次活动的核心——“气味能唤醒记忆,也能被我们亲手创造”,同时介绍天然香料的来源、特性,以及香氛调配的基础原理,“不同香料的挥发度不同,前调适合用清新的柑橘类,中调可以搭配温润的花香,后调则需要肉桂、檀香等持久的香气打底”,专业又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随后,活动进入最核心的“香氛调配实验”环节。参与者以5人为一组,由部门成员担任“实验助手”,负责指导操作细节与安全提示。拿到蜡粒和香料后,学生们先围绕香料台仔细观察、嗅闻:凑近装有桂花干的玻璃罐,闭眼感受清甜的香气;拿起肉桂棒轻轻掰断,感受木质香与辛香的交融;将薄荷叶片揉搓后凑近鼻尖,惊喜地说“这个味道像极了西餐厅里的烤鸡香气,一下子想起和室友聚餐的场景”。
在充分熟悉香料特性后,调配环节正式开始。学生们依照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喜好尝试搭配,精准控制香料与萃取液的比例,反复调整搅拌速度,确保香气融合均匀。制作过程中,各组不时传来交流与笑声:“你的香氛怎么这么甜?是不是放多了香精?”“我好像把迷迭香放少了,味道有点淡,能借你的用一点吗?”遇到调配难题时,大家还会跨组请教,原本互不熟悉的学生,在共同探索香气的过程中逐渐熟络起来。申书昊重点提醒“酒精萃取液属于易燃物,操作时需远离火源”“搅拌时要沿着烧杯壁缓慢进行,避免液体溅出”等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环节有序、安全开展。


大部分学生已完成香氛调配,开始为自己的作品“收尾”——将调配好的香氛溶液过滤后倒入专属香氛瓶,贴上自己设计的标签,标签上不仅有香氛名称,还有不少人写下了专属寄语:“送给室友的‘秋日陪伴’”“属于我的第一瓶‘校园秋韵’”……之后还组织了“香氛分享会”,邀请每组推选1-2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调配思路与香气背后的故事。有同学带着自己的“森林秋语”香氛走上前:“我用了松针、柏木和少量薰衣草,想还原老家秋日山林的味道,虽然现在不能常回家,但闻到这个味道就像回到了熟悉的环境里”,她的分享引发不少学生共鸣,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活动接近尾声。每位参与者都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氛瓶,脸上满是成就感。在活动最后,学生们讲道:“第一次亲手调香,既好玩又有意义,还学到了很多香料知识”“206竹林·围炉夜话的环境特别舒服,和同学们一起探索香气的过程特别治愈”“希望以后多办这种能动手、能互动的活动,太喜欢了”。


本次“秋日寻香记”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团活动,更是一次“感官教育”与“创意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天然香料与科学实验的碰撞,让工科学生在严谨的专业学习之外,能有机会接触艺术创作,感受气味带来的情感价值,同时在互动中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香气渐渐淡去,但学生们手中香氛瓶里的秋日气息及活动中收获的快乐与创意,将成为他们这个秋天里最独特的记忆。而这场以“香”为媒的社团活动,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温柔的秋日色彩,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与艺术同行”的魅力,让每一瓶定制香氛都成了独一无二的秋日印记。
撰稿:白若萱
摄影:曹 睿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