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过半,你是否正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是否在面对厚厚的教材和纷繁的笔记时感到无从下手?又是否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感到一丝焦虑与迷茫?为了解答同学们在学业道路上的种种困惑,10月24日下午,由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主办的第186期“学业加油·方法上分”经验交流会,在温馨而充满学术氛围的无边书院501麦苗·讲堂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搭建一个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无缝对接的交流平台,特邀人工智能专业学长,为正在学业迷雾中探索的同学们,带来一场及时而丰盛的“方法论”盛宴。

破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
活动伊始,姚岳钢简短的开场白便直击人心:“学习,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斗的战斗,但如何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内化为自己的高效方法,却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这句话瞬间引发了在场同学的共鸣。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许多同学依然延续着高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面对大学知识体系更深、更广、更强调自主性的特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次交流会,正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的关键转变。
本次活动的核心分享学长申书昊,他的分享充满了真诚、幽默与极强的实操性。在近一个小时的深度分享中,他围绕“课程重难点突破”“高效笔记整理术”和“系统性复习规划”三大核心模块,将自己两年多来摸爬滚打总结出的“学习心法”倾囊相授。


心法揭秘:一位大二学长的“学习系统论”
重难点突破:从“知识点”到“知识图谱”。面对课程中令人头疼的重难点,他首先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不要试图去‘攻克’每一个难点,而要学会‘理解’并‘定位’它们。”他解释道,大学课程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络。所谓的难点,往往是网络中的关键连接点。
他以自己学习的课程为例,展示了他是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将一门课程的所有章节、概念、算法构建成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在这个图谱中,每个难点都会被特别标注,并与其前置知识、后续应用紧密链接。“当你站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宏观视角去看待一个难点时,你就会明白它为什么存在,它服务于什么目标,理解它的路径自然就清晰了。”这种从全局到局部、注重知识关联的方法,让在场许多习惯于死磕单一知识点的同学豁然开朗。
笔记整理术:从“记录员”到“架构师”
在“高效笔记整理”环节,他展示了他的“康奈尔笔记法”与电子笔记相结合的独家秘籍。他强调,笔记的核心目的不是复制老师的板书,而是促进自己对知识的二次加工和深度思考。“我的笔记系统分为三个区域:主笔记区、线索栏和总结区。”他一边展示自己的电子笔记截图,一边详细解说:“主笔记区记录课堂核心内容,但绝非照单全收,我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精简和重组;在课后的第一时间,我会在线索栏提炼出关键问题与核心概念,这个过程强迫我主动回忆和梳理;而在每周的复盘时,我会在总结区用一两段话概括这一周这部分知识的精髓。”

复习规划:从“临时抱佛脚”到“稳态巡航”
对于最让同学们焦虑的考试复习,申书昊学长提出了“反脆弱复习系统”的概念。他指出,靠考前一两周突击的“填鸭式”学习,不仅压力巨大,而且知识留存率极低。他倡导的是一种“日清、周理、月结、考前冲刺”的稳态学习节奏。同时,展示了自己的复习计划表,细致到每天、每周的具体任务,但同时又留有充分的弹性空间以应对突发情况。“通过这种常态化的‘维护’,你的知识体系始终处于一个稳固的状态。到了考前,你需要做的仅仅是‘热身’和‘查漏补缺’,而不是‘从零搭建’。这种状态能极大地缓解考试焦虑,让你在考场上真正发挥出水平。”


思想碰撞:互动答疑点燃思维火花
在紧随其后的互动答疑环节,现场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争相举手,提出了许多具体而微的困惑。一位大一的同学苦恼于英语学习的瓶颈,他结合自己备战四级的经历,分享了“沉浸式”学习的小技巧,如利用碎片时间听英语播客、在社交平台用英语记录日常等,让语言学习融入生活。另一位同学则对如何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感到迷茫。他坦言自己也曾在两者间疲于奔命,他的解决之道是“极致的时间块管理”和“学会授权与协作”。“把时间切成块,在学习的‘时间块’里屏蔽一切干扰,绝对专注;在工作的时间块里,高效沟通,信任你的团队成员。记住,你不是超人,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大学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但前提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这些真诚而接地气的回答,一次次引发现场热烈的掌声。毫无保留地分享,不仅解决了同学们具体的学习难题,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本次“智多星”学长计划经验交流会,如其主题“学业加油·方法上分”所期盼的那样,它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赋能。它成功地告诉我们:学业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拥有了披荆斩棘的利刃与照亮前路的灯塔。它让我们坚信,在探索知识的星辰大海中,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撰稿:白若萱
摄影:王馨芳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