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活动 > 正文

智识赋能青春 科技点亮未来——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第19期: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现状

发布时间:2025-10-30阅读数:

当生活中的日常场景与严谨的力学原理相遇,当能源传输的前沿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共振,10月29日下午,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在上河书院207Q+·赋能空间开展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应用温度的学术盛宴。特邀张志红副教授、樊建强副教授分别以《生活中的力学:从电梯到“空中建筑”的智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现状与未来图景》为主题开讲,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触摸学科前沿,在生活与工程的联结中拓展认知边界。

力学:藏在生活褶皱里的“隐形智慧”

“力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藏在电梯运行、桥梁矗立里的‘隐形设计师’。”张志红副教授以“力学是物理吗?”这一趣味设问开篇,打破了同学们对力学的刻板认知。她从力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切入,梳理了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到现代力学的演进逻辑——力学不仅是物理学的分支,更是串联起工程、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语言”。

谈及“生活中的力学”,张老师以电梯系统为具象案例,拆解了其背后的力学逻辑:电梯的“平稳”源于曳引系统的拉力平衡,“安全”依托于制动系统的摩擦力控制,而人们常说的电梯“顿挫感”,本质是加速度变化引发的惯性力效应。她特别提到现代电梯的“人性化设计”:扶手带速度略快于梯级、轿厢内的通风与减震结构,都是力学原理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

当话题转向“会飞的空中建筑”,现场氛围被推向高潮。张老师以兰卡威天桥、太原南中环桥、墨西哥团结桥为例,解析了斜拉桥“以索代柱、以拉代压”的力学创新:兰卡威天桥通过张拉索减少支柱,利用索力分散桥面荷载;太原南中环桥的“蝴蝶双拱”造型,既通过拱结构传递竖向力,又借助曲线形态降低风阻;而团结桥的60°倾斜主塔,则以自重弯矩平衡桥体荷载,实现了跨度的突破。

“布鲁塞尔原子塔的‘永生’,是力学与工程的双向奔赴。”张老师以原子塔为例,讲述了其从“临时建筑”到“城市地标”的蜕变:这座以体心立方晶格为原型的建筑,最初设计寿命仅6个月,却通过高弹性钢框架、塑料接头等力学优化,再加上后期支撑柱的抗倾覆改造,最终成为存续至今的文化符号。她总结道:“力学是工程的‘理念世界’,它让纷繁的现实结构,沉淀为可被计算、优化的理性逻辑。”

高压直流输电:能源互联时代的“动脉工程”

“如果说力学是建筑的骨架,那输电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能源血管。”樊建强副教授接过话题,以“电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引,展开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深度解读。他从直流输电的发展脉络讲起:19世纪末,爱迪生与特斯拉的“交直流之争”曾让直流输电一度式微,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突破,1954年瑞典—哥特兰岛直流输电工程的建成,标志着高压直流输电(HVDC)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为什么要选择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是‘降损’与‘互联’。”樊老师通过公式推导与案例对比,清晰呈现了直流输电的优势:在输电功率相同的情况下,直流输电的线损仅为交流输电的一半,且无需考虑电抗、容抗的影响;同时,直流输电可实现不同频率交流电网的互联,还能灵活控制功率方向,是跨区域能源调配的“最优解”。他以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为例:从西北、西南的清洁能源基地到东部负荷中心,HVDC技术让数千公里外的电能“零延迟”送达,线损率控制在5%以内。

谈及技术现状,樊老师指出,当前HVDC已形成“常规直流”与“柔性直流”两大技术路线:常规直流以晶闸管换流为核心,适用于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柔性直流则基于IGBT换流器件,具备响应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特点,更适配新能源并网场景。他特别提到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已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如‘白鹤滩—江苏’工程,以±800kV电压等级实现了1600万千瓦的功率输送。”

对于未来趋势,樊老师描绘了“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的能源互联蓝图:一方面,特高压直流将继续承担跨区域骨干网的功能,电压等级有望向±1100kV升级;另一方面,柔性直流将深度融入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撑风电、光伏的大规模并网。他展示了2025年我国电网规划图:“‘三华同步电网’与‘西北、东北、南方电网’通过HVDC工程互联,将形成覆盖全国的‘能源高速公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学科交融:从课堂到产业的成长赋能

讲座尾声,两位老师与现场同学展开互动。针对“力学如何赋能输电工程”的提问,张志红老师表示:“输电塔的抗风设计、电缆的张力控制,本质都是力学问题;而樊老师研究的换流站结构优化,也需要力学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协同。”樊建强老师补充道:“学科从来不是孤立的,智能工程的核心,就是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旨在搭建“学界—产业”的桥梁,让同学们在前沿技术分享中找准专业方向。从生活中的力学智慧,到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技术,今天的讲座既是知识的普及,更是创新思维的启蒙。

从生活中的“用电小事”到国家能源战略的“科技大事”,本次专题讲座分享,以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知识盛宴,让高压直流输电这一前沿技术走进了青年视野,也让专业价值与青春理想实现了精准对接。未来,将持续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更多“专家—青年”的对话桥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知识赋能青年成长,以科技点亮青春未来,助力更多青年学子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撰稿:白若萱

摄影:张天懿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