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万画影城的灯光为一场特别的观影活动而点亮。由晋中信息学院电影协会与凌烟阁诗社联合策划的“梦驰三万里,诗咏长安春”《长安三万里》主题观影,不仅是一场文化仪式,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盛唐的诗意在现代校园里重新苏醒,让传统文化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两周前,这场文化之旅的筹备悄然启动。电影协会社长安玖庆带领团队通过校园网络矩阵推送宣传物料,一系列融合诗词意境的海报与短视频如春风拂过校园每个角落。凌烟阁诗社社长吕凯宁道出更深层的愿景:“我们想要搭建的,不只是一次观影,而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文化空间。”从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到将签到处化作可题诗的古典卷轴;从以电影海报为主视觉的舞台,到点缀其间的诗词灯箱与唐风装饰,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那个辉煌时代的故事。正是这种对文化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变得可感可触。

《长安三万里》主题曲的旋律响起,现代影厅渐渐化作通往盛唐的时光隧道。当身着传统服饰的主持人路宇婷走上舞台时,掌声如潮水般涌起。“这部电影,”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观影过程中,寂静的影厅里涌动着无声的共鸣。直到《将进酒》的经典场景出现,压抑的情感终于迸发——全场师生不约而同地齐声吟诵,那些沉睡在课本上的诗句在这一刻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一刻,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了连接古今心灵的桥梁。

光影散场,思考却刚刚开始。主办方设置的创作征集环节,为激荡的情感找到了表达的出口。电影协会指导老师闫莹指出:“这部电影让古诗词实现了‘活态传承’——现代视听语言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远景学院一名学生的影评印证了这一观点:“高适守城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时空中对话,让我们触摸到边塞诗背后的温度与重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这一跨越正是文化真正实现传承的关键所在。

这场活动最终超越了观影本身,成为一堂生动的文化认同课。许多同学发现,那些曾经为了应试而背诵的诗句,突然有了全新的意义。“了解李白跌宕的人生,聆听诗句背后的故事,才明白诗歌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滚烫的生命记录。”这样的感悟在参加者中引起共鸣。当年轻一代开始用心灵而非任务去理解传统,文化自信便在这一刻悄然生长。

夜幕降临,活动落幕,但诗声未歇。正如影片所启示的——诗在,精神的家园就在。这场融合光影与诗韵的校园活动,不仅重现了盛唐气象,更让师生们见证:千年的文脉,正以青春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绵延生长。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在每一代年轻人心中找到新的回响。
未来,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将继续推动更多这样的文化实践,让创新与内涵并重的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不竭的活力。因为每一次用心的文化播种,都可能在某个年轻心灵中,种下一棵会开花的树。
撰稿:电影协会
摄影:凌烟阁诗社
供稿:学生社团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