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活动 > 正文

驯服“电龙”+唤醒“地能”智识碰撞破界生长——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第20期:如何驯服天空中的电龙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12阅读数:

为深化学科知识科普、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于11月12日下午在上河书院207Q+赋能空间,举办“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第20期主题讲座——“如何驯服天空中的‘电龙’”。本次讲座特邀智能工程学院刘攀副教授、常宗旭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在前沿知识与实践案例的交融中,解锁电力与能源领域的智慧密码。

以“电”为引:解码雷电防护的工程智慧

“雷电是天空中的‘电龙’,它的能量足以摧毁电力系统,而我们的任务,是给这头‘猛兽’套上‘缰绳’。”讲座伊始,刘攀副教授以生动的比喻切入主题,将抽象的雷电物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驯服”逻辑,迅速抓住了在场学生的注意力。

刘攀副教授首先解析了雷电放电的本质:“雷电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其电流可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电磁效应、机械效应与热效应的叠加,是电力系统绝缘破坏、设备损毁的主要诱因。”他通过动态示意图,拆解了雷电放电的“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三阶段:先导放电如同“电龙”探出的“触角”,在电场作用下向地面延伸;当先导通道头部与地面间距缩小至临界值,空气电离剧增,便形成主放电通道,伴随强烈的电光与热能;主放电结束后,云中剩余电荷沿通道持续流向大地,形成电流较小但时长更久的余晖放电。

“驯服‘电龙’,核心是构建‘防护网’。”刘攀副教授聚焦电力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从接闪器、避雷器到架空线路防护,逐层拆解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逻辑。他以接闪器为例:“接闪器的作用是‘引雷上身’,通过自身高度优势,将雷电引至自身,再经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从而保护被防护设备。”同时,他结合单支、双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模型,演示了不同场景下的防护方案设计,并延伸至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当雷电过电压侵入时,避雷器优先放电,限制过电压幅值,保护电力设备绝缘。”

针对架空线路的雷电防护,刘攀副教授提出“多重防线”思路:“降低杆塔接地电阻、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装设自动重合闸等措施,都是为了削弱‘电龙’对线路的冲击,提升供电可靠性。”他以实际案例补充道,增加绝缘子片数、优化线路路径等细节调整,也能有效提升线路的雷电耐受能力。整场分享中,专业原理与工程案例的结合,让学生们既理解了“电龙”的“野性”,也掌握了驯服它的“智慧工具”。

以“煤”为续:解锁煤层气的能源新篇

在雷电防护知识的余韵中,常宗旭教授接过分享的接力棒,将主题转向能源领域的另一核心——煤层气(瓦斯)的开采与利用,开启“地下能源”的智慧探索。

“煤层气是煤炭生成过程中的伴生气体,以吸附气、游离气、水溶气的形式赋存于煤层中,既是煤矿安全的‘隐形威胁’,也是清洁高效的‘能源宝藏’。”常宗旭教授开篇点明煤层气的双重属性,随即通过2006年云南昌源煤矿、黑龙江鸡西煤矿等瓦斯爆炸案例,揭示了瓦斯的危险性:“当空气中瓦斯浓度过高,会造成人员窒息;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且遇高温火源,便会引发爆炸,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严重伤亡。”

“化威胁为资源,是煤层气开发的核心逻辑。”常宗旭教授介绍了煤层气的利用价值:作为民用燃气、工业燃料,或用于发电、汽车燃料等领域,既能缓解石油资源供应压力,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他以晋煤集团、西山煤电等企业的实践为例,展示了煤层气开采与利用的产业化路径:“将瓦斯治理推向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纵深阶段,是行业的发展趋势。”

聚焦“煤层气预处理中的机械创新”,常宗旭教授详解了地面钻井开采、井下钻孔抽采等开采方式,并重点介绍了水力割缝等技术的机械创新点:“水力割缝通过高压水流在煤层中形成缝槽,增大煤层透气性,提升瓦斯抽采效率,这一技术已在多个矿区实现应用,有效降低了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率。”同时,他展示了团队研发的高压流体连接钢管、水力钻头等专利成果,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机械创新”如何为能源开发“赋能”。

“从‘威胁’到‘资源’,煤层气的开发是安全与能源的双赢。”常宗旭教授总结道,煤层气的高效开采与利用,既保障了煤矿生产安全,也为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新路径,而机械技术的创新,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动力。

智识交融:在跨界分享中赋能成长

两场分享结束后,现场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围绕“雷电防护与煤层气开采的技术共性”“校园建筑的雷电防护设计”“煤层气开采的环境影响”等问题与两位副教授深入探讨。刘攀副教授回应“技术共性”时提到:“两者都涉及‘风险管控’与‘资源利用’的平衡,雷电防护是‘管控自然风险’,煤层气开发是‘管控安全风险并利用资源’,核心逻辑都是‘趋利避害’。”常宗旭教授则补充了煤层气开采的环保措施:“通过低浓度瓦斯发电、煤层气提纯等技术,可实现废气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影响。”

“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旨在搭建“专业知识科普+前沿实践分享”的平台,本次邀请两位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领域人士,正是希望通过“天空电龙”与“地下能源”的跨界碰撞,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激发专业探索热情。参与学生也纷纷表示,这场讲座既让他们学到了雷电防护、煤层气开发的专业知识,也感受到了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温度,期待后续能有更多跨领域的分享活动。

从驯服“天空电龙”的电力智慧,到解锁“地下能源”的煤层气创新,本次“智多星”赋能成长计划第20期讲座,以跨界知识的交融为纽带,为学生们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让“专业赋能成长”的理念,在知识的碰撞中愈发清晰。

撰稿:白若萱

摄影:张天懿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