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活动 > 正文

学长计划第1149期:汲取榜样力量 规划竞赛征程——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第187期学长计划:“逐梦赛场·学长引航”竞赛与实践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11-15阅读数:

为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创实践的热情,明晰备赛路径,提升综合能力。11月14日下午,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部在太行社区功能型党支部举办“智多星”学长计划第187期——“逐梦赛场·学长引航”竞赛与实践分享会。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的榜样引领作用,为在学科竞赛与科创实践道路上求索的同学们搭建一个汲取经验、激发灵感、明晰方向的宝贵平台,吸引了众多怀揣梦想的学子踊跃参与。

榜样引领:与卓越同行,点亮前行航标

活动在同学们热切的期盼中拉开帷幕。在当今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与高质量的科创实践,已成为大学生锤炼专业技能、拓展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然而,许多同学在备赛初期常面临选题迷茫、团队磨合、资源匮乏、时间紧张等诸多挑战。为此,本次活动致力于链接优秀学长学姐的宝贵经验与在校同学的实际需求,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助力学子成长。

本期活动特邀了两位优秀学长作为主讲嘉宾。他们以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他们的比赛历程来为同学们分享属于他们的故事。

干货满满:拆解竞赛全流程,倾囊相授“破局”之道

分享会上,燕逸辰学长毫无保留地将其在竞赛与实践中的心得体悟凝练成系统性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他的讲述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一个个鲜活的参赛案例,将看似复杂的竞赛备赛过程拆解为清晰可循的步骤。

在“选题立意与项目孵化”环节,燕逸辰学长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他分享了如何从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延伸、从社会热点痛点中发掘、从学科交叉融合处寻找有价值的选题。他建议同学们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前沿科技与社会需求,同时结合自身兴趣与专业优势,找到那个“小而美、精而准”的切入点,避免选题过于空泛或脱离实际。

谈及“团队组建与高效协作”,他认为,一个优势互补、目标一致、凝聚力强的团队是冲击奖项的重要基石。他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项目需求寻找不同专业背景的队友,如何建立清晰的团队分工与责任机制,以及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工具和定期会议制度来保障项目进度。他还特别提到了团队建设中容易出现的矛盾与化解之道,强调了相互信任、彼此包容的重要性。

进入“作品打磨与持续优化”阶段,郭思毅学长分享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到数据整理、报告撰写、模型调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和迭代。他展示了其团队是如何通过多次内部讨论、模拟答辩、请教导师等方式,不断发现不足、完善细节,最终使作品臻于成熟。他提醒同学们,要重视过程文档的积累和版本管理,这不仅是备赛的需要,更是培养严谨学风的体现。

聚焦“答辩展示与临场发挥”,郭思毅学长将其经验总结为“内容为王,技巧为翼”。他从PPT的逻辑结构、视觉设计,到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肢体语言、时间控制,都给出了具体建议。尤其是如何在前几分钟内抓住评委注意力,如何清晰阐述核心创新点,如何从容应对评委的提问甚至质疑,他都通过实例进行了生动演示。他鼓励同学们要多进行模拟演练,提升自信与应变能力。

知行合一:平衡学业竞赛,链接实践资源

除了竞赛技巧的硬核分享,学长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就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如何平衡学业与竞赛科研时间”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提倡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如制定优先级明确的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学业与竞赛之间找到知识关联点相互促进等,并坦言“放弃不必要的娱乐,保持高度的自律”是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的关键。

有同学问“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并对接实践资源”,他鼓励同学们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争取进入实验室或参与课题研究;密切关注学校官网、学院通知、各类科创平台发布的竞赛与项目信息;善于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在线开放课程等学习资源;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构建自己的“学习圈”和“资源网”。他强调,大学提供的平台和资源非常丰富,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主动探索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引航致远汲取智慧力量前行之路可期

本次活动有效地打破了信息壁垒,为处于迷茫期的同学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和方法论,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参与科创竞赛的热情与信心。

“学长计划”始终秉承“来自同学,服务同学”的宗旨,通过优秀学子的引领示范,营造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相信参与活动的同学们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将所学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学术探索和科创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步履坚定,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成长之路,因有引航而更有章法;青春梦想,因奋力追逐而更加绚烂。

撰稿:白若萱

摄影:张天懿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