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晋中信息学院竹贤林书法社走进韩村学校,如期开展“信院有片竹贤林——墨香支教润童心”系列活动第二季第5期。竹贤林书法社的志愿者们正在布置着一个特别的体验空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活动,而是一场名为“墨香支教润童心”的汉字探索之旅。桌上整齐摆放的文房四宝,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还有志愿者们亲切的笑容,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体验空间。
当孩子们走进这个特别布置的空间时,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志愿者们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自然地融入孩子们中间,像朋友一样开始这场笔墨对话。“看,毛笔是这样拿的”,一位志愿者轻声说着,同时展示着执笔的姿势。孩子们围拢过来,跃跃欲试地拿起属于自己的毛笔。这一刻,书法不再是课本上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可以亲手触摸、自由表达的美好体验。
活动现场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蘸墨,在纸上画下第一笔,看到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她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旁边的志愿者适时地鼓励道:“看,这就是墨韵,很美吧?”这样的互动让整个空间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自由地探索着笔墨的奥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现的喜悦。

随着活动的推进,教室里的氛围愈发热烈。志愿者们自然地融入孩子们中间,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一位志愿者注意到有个男孩下笔迟疑,便走近他身旁,用鼓励的语气说:“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他示范了如何稳定地运笔,男孩仔细观察后,也尝试着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笔画。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逐渐熟悉了基本的用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已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为孩子创造了安全的成长空间,让每一次尝试都获得温暖的回应。这种教育体验,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也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在教室的另一角,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比较着各自的作品。“我的横像一座桥”“我的点像一滴雨水”,他们兴奋地交流着。志愿者们站在不远处,用镜头捕捉这些真挚的画面。他们没有介入孩子们的对话,而是以微笑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在这个自由自在的空间里,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笔墨的趣味,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着独特的体验。
这样的时刻展现了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当孩子们自发地交流、真诚地分享,传统文化便在他们之间自然流淌。这种纯粹的互动,让书法超越了技法的层面,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

活动的特别环节——“墨香成长墙”前,孩子们排着队,郑重地将自己的作品贴到墙上。无论是工整规范的,还是充满童趣的,每一幅作品都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欣赏。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特制的书法印章,当“小小书法家”的印记落在作品上时,孩子们脸上绽放出自豪的笑容。
“这是我第一次写毛笔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骄傲地向同伴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志愿者们细心地为每个孩子讲解他们作品的独特之处:“这个字的这一笔很有力量”“那个字的布局很有创意”。这种真诚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的喜悦,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对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们用热情陪伴孩子成长,也被孩子们的真诚与进步深深打动。活动负责人感慨道:“看到孩子们从拘谨到绽放笑容,一切付出都值得。”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让文化传承升华为心灵的相互滋养。
活动证明,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是营造温暖的体验空间。当孩子们自由挥洒笔墨时,他们不仅在书写汉字,更是在表达对传统的全新理解。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实践,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实现了真正的传承——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成长。

夕阳西下,活动在孩子们的依依不舍中接近尾声。但墨香不会散去,它已经留在了每个参加者的记忆里。随着“墨香支教润童心”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书法的魅力,也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成长。这种双向的滋养,必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将持续开展此类文化实践活动,让富有创新与内涵的书法体验,为乡村美育注入持久活力。每一次用心的文化浸润,都可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美的种子,静待其茁壮成长。
撰稿:竹贤林书法社
摄影:竹贤林书法社
供稿:学生社团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