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说:“士无故不撤琴瑟”。古代文人,多是琴棋书画四艺兼备,其中尤以弹琴位居四艺之首,所以士人没有特殊原因,琴便要长期置于案头,以作为修身之器。带着对古琴的崇敬之情,11月15日上午,艺术传媒学院学习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遗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探访了祁县栖云琴社。
聆听《渔樵问答》
上午十点,同学们一行二十余人来到祁县丹枫市场,穿过巍峨的青石牌坊,我们在安静的西南一隅找到了琴社,其貌不扬的门面,挂着简单的木质门匾,推门而入,山西省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栖云琴社社长齐海英老师已经等待我们多时。
走进古色古香的琴社,立即被眼前陈列的数张古琴所吸引,桐木制成的古琴,散发着它自己的温和与素雅,触手拨弄,音色直入心底,仿佛灵魂被击中!齐老师为我们教授了古琴演奏的基本知识,抹、挑、勾、剔、打、摘,鸣鹤在阴、春莺出谷、蟹行郭索、游鱼摆尾,连指法名称都这样典雅,减字谱的独特韵味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七条粗细不一的琴弦在老师精湛的琴技中被发挥的淋离尽致,第一次听老师弹奏古琴,宫商角徵羽组合的妙音让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古人的身影,不由地对古琴产生了兴趣,千余年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了。
齐海英老师讲授古琴形制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世界上唯一一种三千年来未曾中断的传统音乐艺术,也是我国唯一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乐器。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人身相应,有额,有肩,有项,有腰。七条弦象征流水,一侧系着流苏,显示出她的高贵与典雅。古琴的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象征天、地、人三才之合。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音色非常独特,听琴音,能感到安静悠远的古意。
跃跃欲试
同学们跃跃欲试,坐在椅子上,也要做个“琴人”。一按一弹、一拨一弄,几分钟竟然学会了《沧海一声笑》,兴奋难耐。齐老师告诉我们,古琴的声音不亮丽,意境可能难懂,但是演奏方法确并不难,古人在书斋中抚琴,并不过分追求技术,只是寄托心意,抒发情感,所以古琴只为悦己,不为悦人,因此,古琴是提高自身修养的绝佳方式。弹古琴,不能一味地追求让听众满意,更多的要追摹古人,达到使自己内心平和,心胸开阔,气象高远的目的。
疑义相与析
栖云琴社有很多花草,雅然深致。博古架上,各色瓷器、乐器、文玩杂盛;书架上关于古琴的图书,有百余种之多;画案上,刚磨好的墨,散发着香气;水缸里,鱼与龟悠然自得,和谐共生。琴社墙上挂着一副字,“琴鸣昌源”。昌源河是祁县的母亲河,祁县历代有很多文人墨客,诗佛王维、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乃至东皋子王绩都是祁县人,他们都会弹琴,近代音乐家郭少仙先生1954年去世后,祁县的古琴声便中断了。近年来,齐老师联合本地琴人,成立琴社,成为晋中一带最早的古琴社会团体,这片土地上的琴声才再次响起,真正应了这四个字——琴鸣昌源!
实际上,古琴声不止鸣动了昌源,近年来,远至北京、河南、四川、广东的琴友先后来琴社交流学艺,这里的琴声,已经传到了千里之外。山西虽然没有古琴流派,但历史上山西是重要的古琴文化传播地,琴人辈出,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学生,面对古琴这样浩瀚博大的文化时,怎么能不心动呢?
我们都是有琴人
转眼已过午时,我们恋恋不舍地拜别齐老师,但耳畔动听的旋律还在萦回,心中充溢着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我们与老师约定,等过几日寻个下雪天,我们再来琴社,老师给我们弹《白雪》。
对,就是阳春白雪里的——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