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拂绿草,柳絮轻飞扬。四月的信院,处处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落花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春天的美自然少不了风筝的点缀。4月18日中午12时我系首届“传媒杯”创意风筝设计作品在文体中心前小树林的展出,更是给信院的春天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风入竹哨,声如筝鸣,阳春时节话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古人有北“鸢”南“鹞”一说。相传春秋时期,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有记载的风筝的最早起源。“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记载的就是墨翟做的风筝。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晚唐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便把“纸鸢”改称“风筝”。诗人高骈就曾经写过一首描绘风筝的的小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送别调中。”更是把风筝的鸣叫描写得惟妙惟肖。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一份风筝情结
有人说,每个人的青春印记中,都存留着一个风筝的角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对童年的回忆总是能让人不自觉地嘴角上扬,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也不乏表现制作者对童年美好回忆的:聪明的史迪仔、可爱的Kitty猫、帅气的超人标志、快乐的派大星以及萌翻全场的小章鱼等等,他们微妙的表情、特有的神态通过制作者神奇的画笔都在风筝上活灵活现了,童真童味十足,也勾起了前来观看的同学们的记忆:“小时候最爱看《海绵宝宝》了!那时候觉得派大星笨重的神态相当可爱啊!”“想起了好多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那时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几位现场观看同学这样说道。
另外,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还有一幅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画着大脸谱的风筝设计原稿图,该作品由五位同学共同设计完成,他们表示,该作品是专门为我院五月份即将到来的戏剧节特别准备的,衷心祝愿我系学子能够在本次戏剧节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有志者事竟成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在古诗里,风筝有很多的喻意。风筝的放飞总能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自由飞翔,是无数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然而,风筝遥遥一线牵,风筝最终能飞多高,还需要我们低下头看看手中的线有多长。同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在仰望的同时,也应该脚踏实地,低下头看看自己。也正如此次活动的策划者许雅坤同学说的:虽然风筝的设计材料很有讲究,风筝的放飞更是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财力和专业能力都很有限,不可能像专业的风筝设计者那样设计出标准的风筝作品,但是,我们有创意,我们有热情,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创造力,运用好我们艺术生特有的专业设计创意,利用好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比如废旧床单、手提袋、坏损的雨伞、用过的横幅、一次性筷子等等,我们同样可以制作出风筝作品来,而这就是我们举办此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的。
此次创意风筝设计作品展共展出优秀作品30余幅,其中不仅包括风筝实体作品,还包括风筝设计初稿作品,大都由团队集体创作完成,设计新颖,视角独特,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很好地发挥出了我系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在这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衷心希望我院学子都能够依托我院卓越教育之清风,像蔚蓝天空里高飞的风筝那样,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部分风筝作品

前来观看的同学饶有兴致地在研究风筝的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