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种非遗手艺的背后都是人们与生活环境相融共处中凝结出的审美与智慧。
海喇都原山脉里藏着属于海原城的历史。古老的唱词接受着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萦绕于海原人耳畔,基地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海原人的记忆。为近距离感受海原文明,追寻古老海原城的印迹,白燕书院同心燃梦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走进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感受古老的海原文化。
土著文明里的“海原”智慧
千年的时光将海原城的记忆化作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被发掘、修复后陈列在博物馆内,我们有幸能在5000年的今天,感受海原先民们用双手创造的“菜园文明”,探访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菜园出土的5000多件石器、陶器、玉器为研究新石器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战国的烽火狼烟在这里存留,锈迹斑斑的剑戟下难掩昔日的光芒,汉代的繁荣镌刻在陶器上,大唐盛世的如来佛铜镜、菱花铜镜,宋代的“飞天”铜印、瓷瓶,西夏王朝孕育下的雕花扁壶等文物映入眼帘,走在一排排展柜前,昏暗的灯光将队员们带进千年前的海喇古城。22座古城、600多座古堡、烽火台将土著文化感受至深。
非遗里的海原 回绣中的情意
海原的“民间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代相传的“海原花儿”,不是盛开在土地上的花朵,而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一句“花儿”就是一段美好的传说,而一首完整的“花儿”演唱就是一段完整的民间故事,丝绸之路上往来传递的不只是绫罗绸缎还有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口弦、泥哇呜、三弦、号子、小调等海原“音乐”让书院学子倾听远古的声音,旱船舞、高跷舞、狮子舞等各色各样的舞蹈是劳动中海原先民的智慧。剪纸、刺绣、布艺、阿文书法、皮影戏等文艺活动,打梭、方棋、擀毡、箍窑等民间技艺让书院学子一饱眼福。
一针一线穿梭在非遗传承人乔亚茹的手中,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作画。将人鱼鸟兽,江河湖海“缝”在布匹上,用细密针脚保留民间记忆。据了解,当下海原人民把传统技艺发展成文化产业,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碰撞出时代的新火花。
追根溯源 展望未来方向
非遗文化传承博物馆负责人向书院学子介绍了相关的未来发展,花儿传承点、剪纸坊、刺绣坊、皮影戏剧团、二毛皮加工制作厂房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产业化,规模化,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的滚滚车轮下,每一件非遗产品都保留着属于它的一份静谧感,利用青年的朝气展望传统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感想:
来到海原县非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华夏大地有着如此多的文化瑰宝,从传统美术到传统音乐,从传统戏曲再到传统技艺,最后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二十余项,精美的砖雕、泥塑和刺绣让人不禁赞叹其技艺高超,山花儿、口弦和泥哇呜唱响了民族独特的声音,皮影戏和耍鹞鹰更是让我感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国贸2001班 贾鸿煜
此次参观非遗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我相信,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们可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这场奔赴也是有意义的。
——动画2101班 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