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工青年与晋剧文化的双向奔赴,去倾听历史的声音!12月6日15:00,“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传播专项志愿服务队回访晋剧博物馆,肩负起传承晋剧文化的使命,致力在信院播撒晋剧的种子,以传承创新续写阿信与晋剧的精彩故事。从盛夏到初冬,历时半年,山西晋剧博物馆也迎来了新的身份转变,这座被当地人誉为浓缩晋剧百年发展史的小院,不再仅仅是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地,如今已成为志愿服务基地,见证着信工青年与晋剧文化的深度交融。
回访晋博 向下扎根晋剧文化
信工学子满溢“年轻、活力、好奇”,踊跃投身“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传播专项志愿服务队,他们精心策划晋剧知识讲解、趣味化妆体验,韵味唱腔教学等活动,于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中拓宽同学们对晋剧文化的认知视野,丰富文化涵养。队长成阳率队员积极行动,将三下乡所学知识倾心传播,在信院开展独具特色的晋剧文化推广活动,探索晋剧的起源、发展、传播等,了解学习晋剧“四大件”,为传承和弘扬晋剧文化贡献力量,为晋剧文化的未来铺设坚实的基石,让古老的晋剧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芳华。


传统乐器远比西洋乐器好听得多
在指导老师李俞昕的引领下,队员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博物馆,有幸与晋剧艺术家程强老师相遇,面对这批朝气蓬勃且热爱晋剧的志愿者,程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饱满的热情,为队员们揭开晋剧文化的神秘面纱。他详细讲述了晋剧从山西梆子到一路演进至如今风貌的漫长历程:起源于清代,至清末民初趋于成熟……在介绍晋剧的四大件时,程老师抛出问题:“你们可知这琴头和琴身分别象征着什么?为何花瓣是九瓣?”得益于前期晋剧文化活动的充分宣讲与传播,队员们纷纷抢答,其中一位同学答道:“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数字是九!”程老师微笑着解释:“这个琴头的设计灵感来自道士的帽子,象征着阴阳的和谐。而琴身代表着动物或自然现象,展现了晋剧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懂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钟情西洋乐器,只要用心感受,传统乐器远所蕴含的美妙与意趣远超想象”。通过程老师形象、生动、细致的讲解,队员们告别了以往仅能借助图片认知的局限,实地观摩对于四大件的区别,材质、样式,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今天我们以独特的卧底游戏开启一场晋剧探秘之旅”,副队长许海鑫为大家讲解谁是卧底规则,将传统游戏与晋剧元素融合,晋剧版“谁是卧底”令人眼前一亮。游戏每组6-10人,1-2名卧底手持与平民相近但不同的晋剧相关词语。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对该词的理解。大家手中的卡片,或为经典剧目,或为晋剧人物,究竟谁能透过巧妙的描述,识破伪装,守护晋剧的纯正阵营?又有谁能瞒天过海,以智取胜?在这唇枪舌战与思维碰撞中,大家一同领略晋剧别样的魅力与乐趣!这一玩法在紧张刺激的推理中,以创新有趣的游戏形式为载体,打破了传统晋剧宣传的单调与局限,让更多年轻群体在欢乐互动中接触晋剧文化知识,使晋剧文化在新的场景和方式下得以延续和扩散。




“或许在当下,我个人的力量看似微薄,但我坚信,每一份努力都如同一粒种子,必将在岁月的沉淀中生根发芽。下一代的传承者们,定能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膀上,摘取晋剧文化繁荣昌盛的累累硕果。”程强老师坚定地说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传播专项志愿服务队将以“传讲者”的身份,肩负使命,再度出发,走进晋剧博物馆为大众讲解晋剧文化知识;回归阿信,在信院的每一寸土地上播撒晋剧文化的希望火种。年轻人不是局外人,让晋剧文化在阿信“流动”起来“传承”下去,重焕其活力。
(撰稿:许海鑫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武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