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17:30-18:30,晋中信息学院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e水滴”节水护水志愿服务队于学生服务中心前小树林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一场以“放生不放任,遇险有解方”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围绕科学放生宣讲、溺水急救知识科普开展。旨在引导莘莘学子立足现实生活,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汲取更多实用知识,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既能守护生命的美好,又能在危难之际从容应对,绽放出智慧与勇气的光芒。

急救演练进校园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
活动伊始,服务队志愿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溺水急救模拟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现场,志愿者为大家演示心肺复苏全过程。他将施救模型摆放成仰卧位,放置在坚实的地面上,解开假人领口和上衣,为后续急救操作做好准备。在开放气道环节,他采用仰头抬颏法,一只手按压假人的额头,另一只手抬起假人的下颚,使假人的头部后仰,气道充分打开。紧接着,最为关键的心肺复苏按压环节开始。他双膝跪地,髋关节与膝关节垂直,上身前倾、双臂绷直,以髋关节为支点,用身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假人两乳头连线中点处。每一次按压都精准而有力,深度严格保持在5-6厘米,频率约为每分钟100-120次。每完成30次按压,需进行2次人工呼吸,平稳吹气,观察到胸廓有明显起伏后,再进行下一次吹气。

整个演示过程中,志愿者一边操作,一边大声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现场师生们全神贯注,有的认真记录,现场同学也在志愿者讲述后进行模拟演练。

此次模拟教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直观地学习到溺水急救的正确方法,更增强了大家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校园中营造出重视生命安全、积极学习急救知识的良好氛围。
传统善念需传承 科学准则必遵守
近年来由于人们盲目放生,导致当地水源地生态物种失衡。不科学地放生既危害生物又破坏生态平衡,科学放生强调因地、因时、因地施策。例如:选择本地物种、评估环境承载力、避开繁殖期,既能守护生态平衡,也让善念真正落地。其意义在于平衡信仰与自然规律,避免“以善之名行害之实”,是对生命更深层的敬畏。


手脚乱扑沉俞快 呼吸有序浮可期
活动第三环节,学生们观看溺水自救视频。基地回访过程中,服务队来到太谷区游泳协会,在专业急救人员指导下拍摄了溺水急救视频。在落水瞬间,人往往会因应激反应而慌乱挣扎,可这看似本能的举动,实则会加速体力的消耗,甚至可能导致身体失衡,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老师演示了如何掌握正确的快速上岸方法。
活动落下帷幕,在这场知识的盛宴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科学放生的重要理念、溺水自救的关键技巧,都已深深烙印在大家心间。未来,当面对生命的考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将所学践行,用知识化作守护生命的铠甲,在守护生态与救助生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让青春在担当与奉献中熠熠生辉,共同谱写校园安全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
(撰稿:刘逸璇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e水滴”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