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起手便是一生,再回首已是白头。4月21日14:00,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禧歆愿专项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从青藤书院拾光·记忆馆集合出发,前往金谷广场,开展时光爱人圆梦计划第二十六期活动。志愿者们以镜头为笔,记录下百对老人补拍婚纱的幸福瞬间,叙述他们相知相守的动人故事。
圆梦之旅 一路生花
自启动以来,时光爱人圆梦计划始终致力于为老年人补拍婚纱,弥补他们的人生遗憾。从最初“我没穿过婚纱”的遗憾,到“我们这年纪就不拍了”的犹豫再到如今“谢谢你们为我们拍摄婚纱照”感激,以及“我们老两口也有属于自己的婚纱照”的自豪,这一计划见证了无数老年夫妇的圆梦时刻。在服务模式上,该计划已从最初的“跟跑”转变为“同跑”实现了与老年人的共赢;在拓展路上,从“盲目”探索变为“精准”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在突破创新上,从“不能”变“能”,让更多人去了解并参与到时光爱人圆梦计划。



慢炖爱情 爱有归期
在婚纱展览上,一对“特别”的爷爷奶奶引人注目。爷爷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腿部有伤的奶奶前来。面对爷爷的询问,志愿者热情介绍:“这里能免费拍摄婚纱照,可以和奶奶一起拍照哦。”看着奶奶眼中闪烁的光芒,爷爷欣然答应。考虑到奶奶行动不便,志愿者灵活调整方案,让三轮车成为座椅,以便拍照。镜头前,奶奶手持手捧花,爷爷拿着KT板,定格相伴一生的深情。拍摄间隙,爷爷温柔为奶奶整理碎发,奶奶细心为爷爷整理衣袖,默契与关怀令人动容。志愿者李晋荣感慨:“拍过无数婚纱,虽故事各异,但都让我感悟到,爱情不仅是一时激情,更是一生的陪伴与坚守。”



倾听百态 爱观寻踪
为深入探寻爱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内涵,我们特别开展了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爱情观采访。18岁,爱是QQ关联,是情侣空间,是设置成特别关心,是热烈而纯粹的,常常被浪漫的场景、心动的瞬间所吸引;25岁,爱情则多了一份冲动与激情。青年期的爱情观呈现出不同观念:一部分人崇尚自由恋爱,不愿过早被婚姻束缚;另一部分人则希望尽快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40岁,爱藏在每一句“少喝点”、每一碗热粥和每一把偏向对方的伞里,憧憬的是一家几口, 闲庭散步;60岁,许多老年夫妻在经历数十年的风雨后,感情已超越浪漫,成为一种生命相依的默契。




时光爱人圆梦计划开展的近三年,不仅为一百对老年夫妻留存了珍贵影像,定格了他们的幸福瞬间,更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传递给每一位老人。大学生从倾听者蜕变为记录者、传播者,老人们从受助者转化为价值输出者,两代人在对话中彼此照亮——青年重塑对责任、爱情与信念的理解,老年人则在传递人生经验中重燃社会价值认同,真正实现“幸福的双向奔赴”。未来,我们将不断夯实“技能提升-价值传递-社会共鸣”三维体系,我们将以每一对老人的故事为微光,汇聚成照亮社会的温暖力量,在探索代际共融新路径的征程中,镌刻下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情印记!
(撰稿:王宇鑫 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摄影:柴瑞洁 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