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裹挟时光的褶皱,艾香浸染五月的风。5月26日9:00,晋中信息学院淬炼·国际商学院行者导航志愿服务队与水上协会,审计2303班完满团支部共同于雮谷天台,橄榄球场,右岸湖畔,以“童心探秘·百桨戏浪”为主题,将端午民俗化作一场沉浸式文化探险。孩子们以指尖触摸传统,将千年非遗的密码破译于稚嫩掌心。传统不再是蒙尘的符号,而是跃入童心的火种,在桨声、针线与竹篾的经纬间,文化得到了传承。

在雮谷天台志愿者们化身时空摆渡人,用视频与立体绘本重现端午史诗。屈子投江的悲壮被定格为剪纸动画,龙舟竞渡的鼓点化作孩子们击掌的节奏。在“楚辞密码”互动环节,五年级的思思小朋友突然举手:“屈原投的是泪罗江,那江水现在还会记得他吗?”问题如石子入湖,涟漪荡开历史的沉默。随后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了端午的由来,端午的习俗,小朋友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挑选艾叶、菖蒲等草药,学习缝制端午香囊。穿针引线虽显生涩,但专注的模样令人动容。9岁的航航将香囊设计成小粽子形状,得意地展示:“我要把这只‘粽子’挂在书包上,保佑天天平安!”活动现场药香弥漫,一只只充满童趣的香囊逐渐成型,传统文化的温度在指尖传递。


卡纸、颜料与剪刀铺满长桌,孩子们自由发挥创意,为龙舟模型涂色装饰。有人为龙鳞添上彩虹条纹,有人在龙角粘贴星星贴纸,甚至为龙舟“安装”翅膀。10岁的小林举着作品解释:“我的龙舟要飞上天,和屈原一起看星星!”志愿者们感慨,孩子们的天真想象为传统图腾注入了新活力。


竹篾在童稚掌心获得新生。当志愿者演示经典六角编法时,孩子们却创造出变异技法。“我的龙舟要有可开合的船舱!”九岁的乐乐用弹性竹丝编出伸缩结构,成功塞入迷你粽子模型。志愿者抚摸着这些“错误作品”哭笑不得,不禁感叹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橙黄救生衣点亮湖面时,传统与现代完成击掌。双人皮划艇上,孩子掌控方向,志愿者负责动力,一个大朋友带一个“小朋友”当“粽子寻宝赛”进入白热化,突然弃桨跃水,徒手捞出彩蛋——他称之为“屈原本能”。上岸后,孩子们自发用湿漉漉的脚印拼出龙舟图案,水渍蒸发前,文化已渗入地脉。
“今天我当了一回‘小屈原’,明白了粽子不仅是美食,更是对英雄的纪念。”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感悟墙上留下真挚话语。家长李女士感慨:“孩子回家就翻出古诗集,说要找屈原写的诗。这样的活动比课本更生动!”
(撰稿:崔荣泽 供稿:淬炼·国际商学院 摄影:吴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