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三下乡】七七这天 在榆社热土撞进烽火岁月——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

发布时间:2025-07-07阅读数:

七月的太行余脉浸染着历史的厚重,蝉鸣掠过榆社县的青峦,一群青年的足迹正踏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7月7日,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石碑与旧物间对话先烈,在老兵的讲述里触摸红色岁月,让“七七事变”88周年的纪念,成为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老兵的袖口:褶皱里藏着未说完的故事

在榆社有一位“宝藏爷爷”乔会元,从部队到银行再到土地局,他始终以军人担当,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走进乔爷爷家中,他的声音虽因岁月的磨砺而略显沙哑,可一聊起往昔,眼中瞬间亮起光芒。红绸包裹的奖章、证书铺满桌面,泛黄的老照片里,年轻的他满是荣光,乔爷爷讲述着18岁入伍,在将近14年的军旅生涯中收获的无数荣誉,在1967年光荣入党后,将党员的责任融入行动。在参与天安门翻新工程中,外界预测至少需要3年,可乔爷爷说“可咱们就要争口气!”仅仅90个日夜,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就超速完工!乔爷爷还与大家回忆在全国首次土地清查中,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遍榆社313个村庄开展土地登记工作的点滴细节……这场与老兵的对话,让践行团成员懂得珍惜当下,更有力量向着未来坚定迈步。

韩庄村旧址:永不熄灭的兵工火种

铁砧淬火处,枪膛犹存太行的温度。践行团成员走进榆社县韩庄村八路军总部兵工纪念馆,在退休村干部王要珍老人的引导下,得以触碰那段铁与血铸就的峥嵘岁月。斑驳的老照片前,彭德怀、刘伯承亲临视察的情景,那份对后方军工保障的殷切嘱托,仿佛穿透时空,落在每一个成员肩头。复原的地道军械库,狭窄幽深的通道令人屏息。王要珍描述当年军民齐心、挥汗如雨挖掘的场景,“这里是弹药库,更是生命线”。简陋的工房遗址前,锈迹斑斑的基座无言诉说过往。在见证过历史沧桑的机床基座后,成员们庄严肃立,面对鲜红的党旗,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与兵工战士的奋斗精神隔空共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像枪膛深处蕴藏的温度,滚烫地烙印在心中,指引着我们不忘来时路,砥砺向前行。

旧物会“说话”:重现热血燃烧的岁月

踏着历史的余烬,下午践行队来到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红色记忆”革命文物厅。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大家沉浸于榆社战斗历史的厚重叙事中。展厅里,发展党组织时的学习资料、缴获的日军大衣、八路军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成员们驻足凝视展柜文物,凑近沙盘仔细辨认战役路线,拍摄记录珍贵史料。“刘邓率129师驻潭村的爱民故事”“谁也不能搞特殊”……军民鱼水情携刻在太行深处,“模范县”的荣光,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血印踩出来的。这一刻,年轻的热血与抗日英魂共振,践行团成员将革命先辈的红色记忆深深烙印在心,历史从未如此滚烫而真实。

返程路上,窗外的榆社县渐渐沉入夜色,“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仍在回荡,88年前,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88年后,“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青年以步履丈量热土,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生长出更蓬勃的力量!

(撰稿:郑淑东  供稿:毣谷书院  摄影:马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