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三下乡】草本入画 油彩脸谱 染就乡村艺术画卷——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8阅读数:

晨光初绽,青石板路还沾着夜露,7月8日,一群背着画具、捧着漆扇的“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成员们,正踏着晨雾走进这座藏在青山褶皱里的村落。他们怀揣着非遗的千年文脉,将漆扇的流光、脸谱的神韵、中药画的奇妙,编织成一场与乡土的浪漫对话。

童趣“绘”非遗:当萌娃遇上脸谱与漆扇

实践团成员们化身为传统文化的使者,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了戏曲脸谱和非遗漆扇的神秘世界。从色彩蕴含的性格密码,“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到不同图案背后的历史故事,践行团成员们将中华千年戏曲脸谱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另一边践行团成员们手持古朴雅致的传统漆扇为孩子们揭开漆扇工艺的神秘面纱:“漆扇的制作要经过制骨、裱纸、髹漆、绘画……二十多道工序呢!”在指导下,7岁的浩浩小朋友第一次尝试在素白扇面上晕染青绿山水。“以前只晓得扇子能纳凉,原来还能画得这么好看!”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无不诉说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渴望……

药香“拼”时光:老手艺在指尖重焕生机

当中药与艺术相遇,组成最动人的风景,东汇村的空气里浮动着各种中药的独特气息。八旬的李阿婆戴着银边老花镜,指尖微微发颤,却稳稳握着工具。张爷爷与学生们一同构思图案还念叨着:“这红色看着就喜庆,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践行团成员蹲在老人身旁协助调整画幅角度、补充细节,用一片片陈皮勾勒出葫芦轮廓,一粒粒决明子点缀出灵动纹路,在画纸上拼贴出一幅幅画卷。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精心创作,一幅幅饱含心意的中药画逐渐成形。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健康长寿、福气满满;祥云象征祥瑞吉祥,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老人们捧着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时,脸上洋溢着自豪又幸福的笑容,这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中药画更是一次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见证着传统文化在互动与传承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湖畔“唱”未来:山水里的音浪派对

当下午六点的微风掠过云竹湖的碧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成员打造的“榆”你分享的故事音乐会以天地为幕、湖水为台温暖开唱。舞台成为全民表达热爱的窗口,践行团成员也化身氛围组,9岁小雨小朋友勇敢登台,一首《左手右手》,用稚嫩的歌声唱响童真与勇气,游客中的骑行爱好者李先生演唱《在路上》,用充满故事感的嗓音诠释逐梦信念;践行团成员崔子溪用《稻香》致敬家乡,“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的呼唤……大家跟着节奏轻拍手掌,用音乐串联起乡村与远方,让艺术之美浸润乡野每一寸土地,“第一次在山水间听到这么热血的现场,每首歌都唱进了心里!”张大哥笑着说:“原来我们的湖也能这么热闹,比过节还开心!”

从指尖到心间,从古老技艺到童真创意,这场非遗与乡村的相遇,始终萦绕着欢声笑语。青年学子们用专业知识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文化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用青春的温度,温暖着每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

(撰稿:郑淑东  供稿:毣谷书院  摄影:马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