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外墙晕染着时光的痕迹,褪色标语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在晋中市昔阳县红旗一条街,蕴藏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荣光。7月9日,晋中信息学院白燕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丽婷老师、发展导师王宣皓老师带领着燕栖云宿乡村振兴促进团的19名成员踏上这条充满故事的街道,与老街坊们促膝长谈,在口耳相传中,一段段尘封的大寨往事徐徐展开,大寨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愈来清晰。
旧街寻踪 藏在烟火里的时光
午后的阳光漫过青石板路,为红旗一条街披洒上一层怀旧光晕。街边临汾牛肉丸子面店烟火袅袅,浓郁香气在空气里打转。马琪琪同学上前问道:“爷爷,这条街太有年代感了,是经过翻修了吗?”店主张爷爷擦了擦手,指着店面,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化不开的笑意:“老一辈为护着历史根脉,翻修时模样基本没变。你们看这些老建筑、旧标识,都是活的‘时光胶囊’,常有游客循着历史的辙印来,坐这儿吃碗面,听我们唠唠过去的事儿。”


走到复古“照相机”模型前,张丽清同学跑着想要上前拍照打卡,李爷爷慢悠悠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着揭开岁月谜底:“这是咱老街特意留的老物件,就盼着你们年轻人来这儿!”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模型外壳,声调带着几分感慨,“这里曾是县城核心,热闹得很!后来为助力乡村振兴、激活旅游活力,老街特意复原成七八十年代的风貌,让咱这些老居民守着根,也让年轻人能摸到历史的边儿。”一砖一瓦、一店一物,皆成叩响时光的门环,将众人拽入往昔洪流,沉浸式感受岁月流淌的痕迹。




故事流淌 聆听大寨回响
老街坊们围坐交谈,有的和孩子一起掰玉米粒,有的织围巾,有的给孩子讲大寨故事,一片温馨。同学们在街边还注意到一位修鞋师傅,他手臂挥动,手中握着一块布,复古的氛围十分浓厚。日头渐斜,师生们与老街坊围坐在老槐树下,斑驳的树影筛下阳光,也筛出一段段大寨往事。王大爷呷了几口搪瓷杯的茶,年轻时参与农田建设的劲儿仿佛又回来了,谈及往昔,眼神发亮:“当年大寨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不是喊喊口号,是一锨一镐、流汗流血干出来的!” 他扬起手臂,虽瘦骨嶙峋,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挥舞锄头、垦荒造田的模样,“那时候天不亮就出工,为了多打粮食、改变穷日子,男女老少齐上阵,可没人喊苦!”攥紧锄头的手连青筋都在较劲,垦荒造田的号子声似在耳畔回响,让“大寨精神” 从课本铅字,化作具象的血汗故事,在树荫里流淌。



时光絮语:暮色下的老街拼图
暮色缓缓笼罩老街,琥珀色的光给老街的屋顶、墙面都镀上了一层暖金,踏进餐馆,熟悉的桌面纹理,仿佛看见从前的自己,在教室里端坐着,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模样。大家相视一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要把这段跨越时空的奇妙共鸣定格。沿着街道前行,满是红喜字的复古家具依次排开,老式自行车两条“铁腿”稳稳当当、缝纫机支起往昔的针线时光、电视机……那些都是20世纪结婚采买的物件,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让整条街道都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像是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浪漫故事。正沉醉间,前方传来欢快的音乐声,街头表演热烈开场,舞者们身着复古又鲜艳的衣衫,搭配微喇裤,以活力满满的姿态,迈着富有韵律的迪斯科舞步,与老街的复古景致碰撞出奇妙火花。恍惚间,仿佛能看到父母年轻时的青春身影,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或拍照或喝彩,欢声笑语在暮色里肆意蔓延。








从白日到黄昏,老街用独特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历史、感受青春。那些复古物件是时光的拼图,街头表演是活力的注脚,而我们穿梭其间,完成了一场青春与历史的深情对话。当最后一缕暮色融入夜色,心底已被这份独特的美好填满。


学生感悟:
“漫步在这条街,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热忱交融。爷爷奶奶们讲述大寨往事时眼中的光,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再是冰冷文字,而是先辈流汗流血的鲜活印记。我们摸着那些青砖灰瓦,听岁月在耳边轻声说过往,突然懂得了传承是让先辈热血在年轻血脉中延续,让大寨精神跨越时代,永远滚烫。”
——健康2401班 梁沐瑶
“红旗一条街的日与暮,是青春和历史的双向奔赴。那些复古场景,一下把往昔岁月拉到眼前,街头年轻人的活力,又透着当下的鲜活。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摸着老街的砖、走过熟悉的角落,那些藏在里头的奋斗劲儿,一下钻进心里。原来传承不是把过去原样搬来,而是接住先辈们的力量,带着这份热乎劲儿,用我们青春的样子往未来跑,让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鲜活!”
——食安2401班 李昱莹
(撰稿:王翊帆 郝文博 陆思懿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黄伊萱 王佳怡 李昱莹 杜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