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三下乡】昔阳红地标被3D技术“玩”出了新次元——晋中信息学院燕栖云宿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云游篇

发布时间:2025-07-11阅读数:

当数字技术的目光穿透现实的肌理,3D扫描地图便以精准的笔触,将大寨村和红旗一条街的岁月痕迹一一复刻。7月10日,晋中信息学院白燕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丽婷老师、发展导师王宣皓老师携燕栖云宿乡村振兴促进团的19名成员带着专业设备,对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和红旗一条街开启了3D扫描与虚拟空间打造之旅。

为了完整还原大寨村和红旗一条街的风貌,团队成员们运用专业全景相机设备对大寨村以及红旗一条街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同学们聚焦大寨村整齐的窑洞、红旗一条街沿街的特色建筑、醒目的红色标语,运用技术开展全方位、高精度扫描。从街道的布局走向到一砖一瓦都被完整记录,让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人文景观,转化为了永不褪色的数字宝藏。

咔嚓声里记录 红旗街一条街的“数字画像”

踏入红旗一条街,古建门楼先撞进视野,飞檐翘角衬着蓝天。行至礼趣拾光门口,巨型古风人偶立在粉花旁,老建筑墙面上的红字标语和眼前鲜活的打卡装置奇妙交融。转过拐角,“糖太妃”店铺暖光晃眼,绿推车堆着饮料,旧时光的甜香仿佛从石墙缝里漫出来。一踏入糖果屋,满墙糖纸拼成的绚丽图案、悬垂的粉色装饰,把街巷的质朴烟火,切换成梦幻甜趣的另一番天地,随着设备转动镜头,把街道画像都装进数字档案里。

借3D云地图之眼 数字化演绎大寨风光

团队带着3D扫描设备走进大寨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入口牌坊矗立眼前,红旗下开启探寻之旅。跟随箭头穿越大红门,在古旧街巷里,砖石墙面的斑驳纹理无声诉说着岁月故事,顺路前行,大寨广场的轮廓逐渐清晰。踏入广场,灰砖民居错落排布,“回头客民宿”透出烟火气,一旁摊位上的物件闪着微光,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镜头随之转动,跟随着脚步,从广场烟火转向更深的岁月脉络。循着路线抵达陈永贵故居,映入眼帘的是农具室里老照片挂壁、旧收音机摆桌,往昔岁月在此静静陈列;迈进故居大院,土炕、小桌质朴摆放,一屋之内,雅俗立现,让红色传承与朴素精神,借着转动的镜头,串联成完整的数字记忆,把时光脉络一一重现。

指尖戳开次元门 解锁云游多元化功能

这一数字化创新成果不仅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红色文化的云端传播,更在线下发挥立竿见影的引流效应。线上虚拟空间的高还原度展示,激发游客的实地探访热情,新颖的3D数字体验成为文旅宣传的“吸睛点”,吸引周边县市游客慕名而来,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良性循环,有效带动周边客流引入,推动大寨村与红旗一条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红色旅游焕发全新生机。

而这场文化探寻,也让原本在课本里“听说”的大寨,通过扫描时对窑洞轮廓的捕捉、红色标语的定格,变得无比具体。它让遥远的红色岁月,变得可触可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以沉浸式的方式,触摸先辈们奋斗的温度。

学生感悟:

参与3D扫描大寨的实践,像打开了红色传承的新盲盒。原本在课本里‘听说’的大寨,通过扫描时对窑洞轮廓的捕捉、红色标语的定格,变得无比具体。它让遥远的红色岁月,变得可触可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以沉浸式的方式,触摸先辈们奋斗的温度。”

——软件2402班 张丽清

大寨3D扫描之行,让我对‘传承’有了深刻体悟。从细致扫描一砖一瓦,到反复雕琢模型的色彩纹理,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当最终在虚拟世界里‘漫步’红旗一条街,那些红色标语、街边场景唤起的不仅是回忆,更是唤起我们青年人的使命感!”

——健康2401班 梁沐瑶

(撰稿:王翊帆 陆思懿 郝文博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张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