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晋中信息学院“青”系偏关乡村振兴促进团以青春动能赋力偏关发展,与当地政府携手开展助农直播,为偏关县特色农产品拓宽销路;走进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文旅价值。通过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同步宣传偏关的文旅亮点,以“农旅结合”的方式,让特色农产品借文旅IP走出去,也让文旅资源带动农产品销售,共同为偏关这片土地的振兴与繁荣注入持久活力。

一场“历史性”的农产直播 见证新力赋能乡村
实践团了解到偏关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软糯香甜的晋北老牛湾玉米、风味独特的海红果饮料、营养丰富的糜米锅巴……每一款产品都承载着当地农民的辛勤付出与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这些优质农产品大多未能被更广泛的市场和消费者所熟知,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策划开展一场助农直播,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发展。直播现场,实践团成员打破传统卖货模式,以充满创意的“别样”方式与观众互动。鲜活的形式迅速点燃直播间热度,不仅带动了产品销量,更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算是偏关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大学生以直播助农的形式宣传偏关、推销我们的农产品;形式很新颖,也确实让我感觉信息学院的学生活力四射、有担当、有作为。”团县委赵书记感慨道。




潜入“地下迷宫”:触摸长城“活”的历史
地下长城藏春秋,偏关红门阅古今。实践团前往被誉为“三关前哨”的水泉镇红门口地下长城。这里作为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隐秘支线”,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而生。将明代地上长城搬于地下,成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实践团成员王楚宏是土生土长的偏关人,主动担起“小讲解员”的角色,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红门口地下长城的发掘历程与厚重历史,走进入口,沿着幽暗通道缓步前行,仔细察看其独特构造。实践团成员王厅惊叹道:“顺着展厅介绍,了解到当年军民挖地道的全过程,真是太令人震惊了!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样的工程,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这趟“地下穿行”让实践团成员对“地下长城”的理解走向具象,为后续助力偏关文旅发展攒下了最鲜活的“原始底稿”。



晋中信息学院“青”系偏关乡村振兴促进团以直播为媒、以文化为脉,为农产打开销路,又在地下长城的穿梭中挖掘历史底蕴、让文旅资源焕发新活力。点滴行动正为偏关的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一幅文旅兴、产业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信院学子与当地政府的携手同行中徐徐展开。
学生感悟:
“今天,我随队伍前往了偏关县乡村e镇,了解到偏关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的产品,但因宣传手段匮乏鲜为人知,销量平平。我们依托青藤书院‘营销力’思路,将特色农产品和文旅串成线。直播时既讲作物故事,又引文旅历史渊源,看着订单和咨询上涨,获得赵书记对我们的肯定,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为这座小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青年力量。”
——“青”系偏关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 史宇禄
(撰稿:王楚宏 供稿:青藤书院 摄影:翟向飞 张晋蒙 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