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用实干书写创业传奇,用担当托起富民梦想。
商务英语学院“‘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走进襄汾县赵康镇,对话当地辣椒厂负责人张克亮,解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椒香密码”。
红浪涌处:科技淬炼的“红火经济”
踏入襄汾县辣椒场,晾晒场上跃动的红色浪潮裹挟着辛香扑面而来,现代机械的轰鸣声里,夹杂着工人之间的协作声,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的产业图景,分拣线上,鲜红饱满的辣椒像排队体检的娃娃,一个个接受精细筛选。




蒜片场的烘干车间里,智能化设备让祖辈传下的晾晒工艺焕发出新活力,张克亮的脸上挂着笑意,手里比划着给大家介绍:“你看这烘干温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现在用科技把住了关,辣椒成色好、味道正,全国各地的订单都追着来!”从土地里的收获到走向全国的热销,他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故事,道出了这座辣椒厂藏着的乡村振兴智慧。




扎根向上:一颗辣椒的“辣味”成长记
聊起创业路,张克亮摸了摸后脑勺,笑声里带着几分实在:“那时候难啊,手里没几个钱,买台机器都得跟亲戚朋友磨破嘴皮。”创业初期的苦涩,像未成熟的青辣椒,呛得人直皱眉——资金紧张时,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技术卡壳时,他带着工人蹲在车间里,三天三夜没合眼;跑市场那阵子,背着样品走南闯北,遭过冷遇、碰过钉子,可他心里憋着股劲:“咱庄稼人不怕吃苦,就像地里的辣椒藤,扎深了根,再难也能往上长。”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守着“诚信经营”的老理儿,白天泡在车间琢磨技术,晚上翻着书本学管理,硬是在商海里蹚出了一条路。如今说起这些,他摆摆手:“没啥了不起的,就是认准了一件事,干就完了!”
热土传薪:“椒”点人的青春邀约
被问起对青年学子的建议,张克亮眼里一下子亮了起来,“年轻娃娃们,在学校可得把本事学到手!你看这土地多好,辣椒能长出金疙瘩,其他庄稼也能!带着你们的新想法、新技术回来,让乡村更振兴!”他顿了顿,又补上一句实在话:“成功哪有捷径?就像种辣椒,得下力气翻地、浇水、施肥,一步一步来,在实践里摔打摔打,才能长真本事。”

三下乡正是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绝佳契机,他们将带着科技与创新走进乡村田野,用脚步丈量土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青春的价值,就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

(撰稿:李 颖 李鑫怡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 摄影: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