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网络空间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网络安全亦成为守护校园稳定、保障个人权益的关键屏障。为切实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信息工程学院“星火”安全科普专项志愿服务队于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以专家领航、线上联动、知识竞答、视频科普、资源赋能多维举措,构建起立体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让网络安全理念深植校园每一个角落。
专家领航:两场专题讲座解码网络安全核心议题
作为宣传周的核心活动,信息工程学院“星火”安全科普专项志愿服务队组织举办了两场高规格专题讲座,分别聚焦不同维度,为师生带来深度知识盛宴。9月15日晚18:30-19:30,我校特邀太原理工大学杨玉丽副教授在图书馆小礼堂开展 “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安全素养提升” 专题讲座,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讲座中,杨玉丽副教授以 “算力文明的演进脉络” 为线,梳理数字技术迭代历程,为探讨网络安全铺垫基础。随后聚焦网络空间安全核心,剖析数字时代安全威胁新特征,构建师生“技术认知+法律敬畏”的安全意识。最后,她还从技术与意识双重视角给出建议,技术上介绍了数据脱敏、加密传输这些保护方法,意识上提醒师生关注公共 WiFi 认证、设备隐私设置等细节。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数据安全无小事”。



紧接着,9月16日,上河书院迎来“信息新机遇,安全新挑战”主题讲座。受邀王教授凭借深耕网络安全领域多年的学术积淀,从信息产业发展新趋势切入,剖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背后的安全隐患,探讨网络安全与国家主权、社会稳定、个人权益的深层关联。讲座中,王老师与80余名师生展开互动研讨,针对“智能设备隐私泄露”“校园网络风险防范”等热点问题答疑解惑,引导师生以辩证视角看待技术机遇与安全挑战,拓宽网络安全认知边界。


云端联动:反诈大讲堂+全国竞答激活全员参与热情
为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全覆盖,学校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推动宣传活动触达更多师生。其中,2025年秋季学期“大中小学生反诈大讲堂”通过央视频等权威平台同步直播,以“反诈第一课”形式为师生敲响警钟。直播中,反诈专家结合校园高发的虚假兼职、冒充公检法、游戏账号诈骗等案例,拆解诈骗分子的话术套路与心理操控技巧,传授“三不一要”防范准则,实时在线互动区留言不断,师生纷纷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同步开展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答,则以“以赛促学”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师生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官网或其微信公众号参与答题,题库涵盖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漏洞防护、反间防谍、数据安全等多元内容,题型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与此同时,通过举办线下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在竞争与协作中深化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了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

视频科普:场景化演绎筑牢全民反诈防线
信息工程学院“星火”安全科普专项志愿服务队聚焦校园高发的 “客服退款” 诈骗,制作1分钟主题宣传视频,于9月26日发布于官方视频号,以“剧情演绎+知识科普”传递防范技巧。视频以自习室为场景,还原学生小明遇“售后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为由,诱导填写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室友小雅及时提醒“正规平台客服不会私加微信沟通,退款无需索要短信验证码”,最终小明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对方为诈骗账号并举报,成功避免财产损失的过程。视频发布后反响热烈,王浩杰认为,视频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为识别网络诈骗提供了直观案例,强调核实官方渠道对保障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资源赋能:精品课程库构建长效学习体系
为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从“集中宣传”向“常态学习”延伸,学校积极引导师生利用优质线上资源,夯实学习基础。师生可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官网“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专题,一键进入网络安全学习资源库。库内收录的网络认知、网络安全、反间防谍等精品课程,由行业专家与高校学者联合打造,内容既有理论深度,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平台,无论是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为师生构建起自主学习、持续提升的长效平台。


此次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既是信息工程学院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守护校园数字生态的具体实践,也是培养师生“懂安全、会防护、守底线”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教育,网络安全理念已融入师生日常,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将持续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为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撰稿:郭聪然
摄影:刘雪倩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