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剧脸谱的浓墨重彩邂逅AI设计的数字锋芒,一场“非遗×科技”的创意狂欢在晋中信息学院线上燃情启幕!为让流淌于三晋大地的晋剧文脉在青春校园焕发新潮活力,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涵,信息工程学院“晋剧会说话“文化推广专项志愿服务队以“传承晋剧文化,传扬晋剧魅力”为主题,借晋剧韵味与AI创意的跨界碰撞,邀信院青年开脑洞、秀创意,用科技画笔书写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
玩法升级:AI给晋剧“开新挂”
作为学校文化育人与完满教育的“破圈”联动活动,本次活动精准拿捏Z世代学子的兴趣点,直接打破传统艺术传承的“老套路”!信院青年尽可解锁AI创作新玩法——既能用AI生成创意雏形、精修视觉细节,还能打造吸睛动态效果,手绘初稿+AI深化的混搭模式也超香,格式不设限的宽松规则,彻底给创意“松绑”!更鼓励大家深挖晋剧内核:从红忠黑直的脸谱、柔劲十足的水袖到吉祥纹样里找灵感,把传统美学基因揉进科技创意,碰撞出独一无二的非遗新火花!

晋剧AI潮 好戏“码”上到
水袖轻扬、红伞映面的晋剧角色海报,正是本次活动的创意代表作之一:水彩晕染的戏曲服饰里藏着AI精修的纹样细节,传统戏台布景与数字笔触的朦胧质感交融,一句“惟幕启唱腔,戏台凝晋魂”更把晋剧的婉转韵味和文化根脉稳稳托出。画中红装、花钿、配剑的经典元素,既是对晋剧行当的传神还原,也是AI技术对非遗美学的年轻化转译——当Z世代用科技为传统“开新挂”,晋剧不再是只存于戏台上的遥远腔调,而是能握在指尖、刷进屏幕的青春潮品。

以“千年晋风,一剧传承”为核,将晋剧旦角的妆面神韵与AI数字美学完美糅合:头饰上蓝白相间的点翠纹样经AI精细渲染,既保留了传统戏曲头面的华贵质感,又添了几分二次元式的灵动精致;背景里若隐若现的戏装轮廓、右上角叠映的晋剧脸谱,更用科技手法把“非遗元素集群”搬进画面。当传统戏曲的眉眼风情撞上AI的细腻笔触,这份作品既守住了晋剧的文化根骨,又长出了Z世代钟爱的潮流颜值——非遗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能以新面目圈粉年轻群体的文化新宠。

“活”力满格!信院青年用AI为晋剧开“新”局
“戏,得活着。”正如晋剧传承人程强老师所言,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在晋中信息学院这场“晋剧会说话”AI设计活动里,每一份作品都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每一段创作思路都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而这种“非遗+AI+青春创意”的独一无二传播形式,恰是让晋剧“活起来”的关键:它既守住了晋剧的唱腔魂、脸谱韵,又给千年戏韵装上了科技的“翅膀”。
从作品里AI精修的纹样细节,到社交平台上的二次创作热潮,晋剧的文化基因正以更轻盈、更潮酷的姿态,往更广阔的年轻圈层里扎根、生长。相信信院青年的多元创意,会持续为晋剧注入青春活力,让这门非遗在科技赋能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不止在校园里“活”起来,更能在数字时代里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学生感悟:
“这次活动让我彻底打破了对晋剧的‘古老滤镜’!用AI给脸谱调色彩、给水袖加动态时,才发现那些纹样里藏着超多美学密码。原来传承非遗不用死板复刻,用年轻人的创意和技术,就能让老文化潮起来。”
——财管2505班 董思雨
“传统并非尘封的古董,它是一串等待被重新编译的源代码。我们用科技作为新的“锣鼓点”,为晋章敲出了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回音。这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共创,让非遗真正“活”在了我们Z世代的语境里。”
——数字2501班 徐洋洋
“从对着晋剧剧照找灵感,到用AI优化每一处细节,五天的创作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份传统美学。现在看到晋剧元素就想琢磨怎么用创意呈现,也终于明白:非遗传承不是遥远的事,我们的脑洞就是最好的传承工具!”
——软件2501班 李丽娜



撰稿:崔嘉源 赵若彤
摄影:范俊彦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