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如何促进智慧社区建设,让老年人不被时代抛下,共享科技红利,已成为一道重要的社会课题,下午“PC援助”智慧社区专项志愿服务队走进结对共建志愿服务阵地——太谷南城区桥南社区天利达小区,成功开展了第2期“数智家园·益筑行动——银发E课堂”。本次活动精准聚焦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用青春智慧和实践行动,为社区老年人搭建起数字技能学习的桥梁。


精准破题:从“数字壁垒”到“生活工具”
线上挂号、电子支付、视频通话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便捷,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却是一道道“数字壁垒”。针对这一社会痛点,晋中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PC援助”智慧社区专项志愿服务队策划了“数智家园·益筑行动”系列活动。本次第2期银发E课堂旨在通过靶向性的志愿服务,将老年人眼中陌生的智能设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助手。


温情课堂:一对一辅导 破解“不敢用、不会用”难题
下午,活动在小区内准时开始。志愿者们并未照本宣科,而是从“拉家常”入手,收集老人们最真实的困惑:“小姑娘,微信视频怎么接?”“网上说我中奖了,能信吗?”……这些朴素的疑问,成为课堂教学最好的教材。


教学环节,志愿者们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模式,从“解锁、联网、字体放大”等基础操作,到微信聊天、相册管理、发送语音和图片等使用功能,志愿者们都耐心讲解,反复演示。72岁的张阿姨听得格外认真,她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跟着志愿者的操作步骤反复练习,“以前孩子教我,我总怕按错,现在志愿者小姑娘一步步教,我敢试了!你看,我刚给孙子发了张照片呢!”


课堂还专门开设了“防诈骗小课堂”,志愿者们结合“中奖短信”“冒充客服”等典型案例,为老人们剖析骗局,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好他们的养老钱。

这次活动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只有手把手的耐心指导和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志愿者们的蓝色队服在活动室里穿梭,与老人们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代际共融”的温暖画面。
长效意义:志愿星火成炬,照亮银发数字未来
本次“银发E课堂”虽仅持续两个小时,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教会十几位老人使用软件与设备。从社会层面看,它是破解“数字鸿沟”的微观实践,通过高校志愿服务力量的介入,为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从教育层面看,它是信息工程学院“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对专业价值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从人文层面看,它是代际关怀的具象表达,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消解了年龄带来的技术隔阂,传递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人文温度。

活动尾声,老人们带着新学的技能与满满的收获而归。这场志愿服务活动如同投入数字鸿沟中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温暖的涟漪。它生动诠释了“科技向善”的真谛——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群体都不被落下;社会的温度,在于携手每一位长者,安稳、自信地走向未来。相信在更多类似“银发E课堂”的行动推动下,跨越数字鸿沟的愿景将加速照进现实,科技温暖晚年的图景将愈发清晰。
老人有话说:
“晋中信息学院的大学生教会了如何使用微信功能中的录音功能,还有如何设置密码,感谢他们。他们的讲解比较耐心,还有人关注我们,感谢他们,希望他们能常来。”
——天利达小区居民 石绣
社区有话说:
“很高兴我们晋中信息学院的学生能来到我们桥南社区,学生们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了小区的老年人,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双方都在看得见的“学习”、实践与成长。”
——桥南社区工作人员 党雯
学生感悟:
“我们希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温度。通过‘银发E课堂’这样的志愿载体,帮助老年人掌握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对科技的陌生感,让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网工2401班 史浩瑜
撰稿:卢松波 张嘉怡
摄影:秦宇涵 梁嘉琦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