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谷饼的麦香裹着芝麻香从烤炉中漫出,当代青年的指尖,正触碰到非遗技艺最温热的肌理。从“旁观者”到“手艺人”的转变里,藏着的是年轻一代对“慢工出细活”的新理解:传承从不是守旧,而是用青春的双手,把老技艺的温度接过来、传下去。
11月14日下午,商务英语学院晋风传承专项志愿服务队于太谷非遗馆举办“寻味太谷非遗 筑牢青年初心”活动。
听见一枚饼的“记忆”
从“太谷饼为何能成为非遗”的疑问切入,非遗讲解员用详实的讲解给出答案:从明清晋商驼队里的“便携干粮”,到如今非遗名录里的“文化符号”,这枚面饼的用料配比藏着北方谷物的禀赋,揉烤工序凝着匠人的岁月沉淀,而它随晋商走遍天下的故事,更成了晋地文化向外生长的注脚。志愿者们的提问里,有对“老味道如何守”的好奇,更有对“老技艺如何新”的思索——舌尖的香甜,先成了叩开文化之门的钥匙。


成为慢时间的“共谋者”
当理论落进掌心,“慢工出细活”便不再是书本里的词语。非遗匠人手中,揉面是“三揉三醒”的耐心,擀皮是“薄而不破”的分寸;志愿者们的实践里,包馅时的“松紧”要反复调试,塑形时的“圆整”需眼手同频。面团在掌心从生硬到柔软,芝麻在饼面从零散到匀整,烤炉的烟火裹着麦香漫开时,生疏的动作已生出熟稔——这是“快节奏”里的一次慢下来,让志愿者们读懂了:非遗的“慢”,从不是效率的对立面,而是对“好”的笃定坚持。



接过那枚温热的“未来史”
当烤炉打开,金黄的太谷饼带着温热递到手中时,“传承”便有了具象的温度。这场“听-学-做”的体验,让志愿者们从非遗的“旁观者”,变成了技艺的“体验者”、文化的“共情者”——他们尝到的不仅是饼香,更是“代代守艺”的分量;他们学会的不仅是工序,更是“以手传心”的责任。



从一枚饼的诞生,到一群人的共鸣,这场活动的真正意义,是让青年明白:非遗从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过去式”,而是能握在掌心、讲进生活里的“进行时”。当青春的创造力与非遗的厚重感相遇,古老的文化基因,便会在新一代的掌心里,生长出更鲜活的模样——这是文化的薪火,更是青春的答卷。

撰稿:李 颖
摄影:李鑫宇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