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和煦,杨柳依依。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赏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日子,也是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的节气。而今年与以往形势迥异,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全球打响,我国正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这也注定了即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节。4月5日14:30,商务英语学院在线上腾讯会议开展心敬意诚——“云”祭扫传新风 护绿水守青山活动。
活动开始,主讲人简要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相关内容。首先提到的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因其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接下来和同学们分享的便是清明节的习俗,例如:踏青(又称春游)、扫墓、戴柳插柳、植树、荡秋千、斗鸡等。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最后谈到的是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文化差异,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意境也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的特殊日子。正因为地位独特,内涵丰富,古代诗人对清明节也情有独钟,为后世了留下许多千古佳句,主讲人向大家吟诵了清明的部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后,主讲人邀请同学们观看有关革命烈士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的视频,并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感与同学们分享。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是他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争取民族独立;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是他们,毫不犹豫、英勇无畏,用生命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用行动和执着,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下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华夏大地,山河无恙,那些长眠于地下的逝去的名字,不该被忘记,那些坚毅笃定的英雄的面孔,应该时刻被牢记。
清明节本是扫墓踏青的时节,但无数逆行的白衣战士用生命为大家换来的美好时光,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而出现任何闪失。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让同学们共同携手,树立文明祭祀观念,弘扬文明祭扫新风,保护绿水青山,传播文明风尚,用实际行动文明缅怀,缅怀革命先烈,哀悼那些逝去的生命。